曹操推行屯田:要打仗,先种田
前因:1.黄巾之乱 2.曹操收降青州黄巾;后果:曹操统一北方。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1.黄巾之乱

2.曹操收降青州黄巾

黄巾之乱后,百姓流离失所,中原大量土地荒废。曹操收服青州黄巾后,有了劳动力和农具,开始在许昌附近屯田。

公元196年,曹操听从谋士枣祗韩浩的建议,开始推行屯田

屯田实际上分两种,一是民屯,就是招募农民种田;二是军屯,就是士兵在战争间隙种田。虽然曹操提倡屯田,但是他掌权时,军屯的规模一直很小,只有淮南、淮北一带实行过。曹操推行最积极,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民屯。

屯田想要解决的就是士兵的吃饭问题。黄巾之乱以来,年年打仗,农民为了活命,都出去逃难了,各地的农田成片抛荒,税也收不上来。曹操想统一天下,没有军粮不行,缺粮的时候,他甚至曾经用人肉干来做军粮。

黄巾之乱

推行屯田的这一年,曹操迎立汉献帝迁都许县。许县实际上成了曹操势力的经营重点,于是曹操决定,在许县周围屯田。

屯田需要满足三大条件:土地、劳动力、工具,恰好许县都有。

首先,许县属于颍川郡,这里当年聚集了一大股黄巾军,是黄巾之乱的“重灾区”,所以受到的破坏特别严重,到处都是荒地;

其次,之前曹操消灭了青州黄巾,收了降卒三十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一共有上百万人。消灭颍川黄巾余部,又招降了几万人,再加上没有出去逃难的农民,这就是现成的劳动力;

最后,曹操消灭颍川黄巾余部时,缴获了一批农具和耕牛,正好可以用来种地。

有了这些条件,曹操开始在许县屯田,还定下了征税原则,就是按照农民租牛的数量收税,租得多,要交的税就多。安排完这些事,曹操松了一口气,安心等着收粮,没想到“麻烦”来了。

屯田制是一种战时的经济措施,充分保障了曹操军队的后勤补给。

“麻烦”的源头是枣祗。枣祗是屯田的倡议者,还立过大功,当年兖州叛乱,曹操的地盘只剩下鄄城东阿三个县,东阿县令正是枣祗。

可曹操没想到,这次枣祗第一个出来反对自己的措施。

枣祗主要反对的是征税方式。他认为,按租牛的数量征税不合理。如果这么收税,丰收的时候不能多征税,遭了灾还得减税,不能保证屯田的效果。

枣祗多次劝说,希望曹操同意改变税制,改成“分田之术”,也就是把田分给农民,不管最后收成如何,租公家耕牛的人,官府在收的粮里拿六成,不租的,官府拿一半。

曹操觉得老办法没什么问题,当初确定下来的时候,大家也都同意,你现在还反对什么?枣祗非常自信,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这时有人出来指责他,说他的办法方便了官府,给农民添麻烦。

枣祗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曹操最后还是采纳了枣祗的建议,任命他为屯田都尉,专门负责许县屯田

在枣祗的管理下,这一年大丰收,一次性征收了一百万斛粮食。屯田制一举成功,曹操决定在全国推广。任峻出任典农中郎将,负责在各地设置专门监督屯田的官员,成为独立于地方行政的一套系统,几年之内,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有了余粮。

屯田制为曹操行军打仗提供了充足的粮食,支撑他统一北方,奠定曹魏基业。屯田作为一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曹魏末期。在此期间,屯田令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屯田是强制的,农民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参与。很多不愿意屯田的人就偷偷逃跑,陈仓还爆发过反抗屯田的起义。

曹魏末年的名将邓艾,也曾经负责过屯田事宜。

等到三国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大规模的战争减少,屯田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这种强制性的高租税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到曹魏末年,已经沦落到了一亩地只能收几斛粮食,农民连口粮都不够,更别说交税了。

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奂在位时,屯田制遭到废除,此后只剩下小规模的军屯。

后果

曹操统一北方:屯田制起到了恢复农业生产的作用,为曹操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结论:曹魏屯田解决了汉末北方地区的粮食危机,恢复了经济,同时向上承接秦汉的农战思想,向下引领了从晋到唐的军屯制度。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