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夷陵之战,2.孙权拒绝派人质;后果:吴蜀和好。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夷陵之战:222年夷陵之战孙权获胜,占据荆州,改变了吴蜀双方的实力对比。
孙权拒绝派人质:222年,魏文帝曹丕要求孙权送儿子来当人质,孙权拒绝。曹丕认为孙权身为魏国分封的吴王,不派人质,是为反叛。
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派军南下伐吴。
220年曹丕篡位称帝之后,孙权就派使者表示要当魏国的藩属。所以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但是双方貌合神离,都知道孙权只不过暂时装作服从,早晚也要单飞的。
所以,在夷陵之战之后,曹丕认为吴国势力已经太大了,又不肯交出人质,所以一定要打压一下。为了监督大军作战,曹丕亲临宛城。
孙权一开始还是想要息事宁人,他给曹丕送上文书,满口认错,希望能够蒙混过关。但是曹丕不肯原谅他,回信说,你的反叛证据确凿,就别狡辩啦!你要是真觉的自己错了,就赶紧把儿子送过来当人质,早上人到了,我们晚上就退兵!于是孙权觉得大战在所难免,就开始沿着长江部署防御。
曹丕的时间地图
魏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
第一路魏军由曹休、张辽等人率领,进攻洞浦口。吴军的守将是吕范。
这一路魏军一开始进展顺利,趁着大风导致吕范军淹死几千人的时机,大败吴军,歼灭数千人。但是由孙韶、徐盛率领的吴军援军很快到来,暂时阻止了魏军。
一路是曹真、夏侯尚、张郃等率军进攻江陵。
保卫江陵城的是朱然,同时孙盛率吴军在城外拒敌。但是张郃很快就把孙盛打败,孙盛撤退,魏军包围江陵。江陵城中形势十分困难,有很多士兵生病,只剩下五千人能打仗了。
城外,孙权派来的援军也被打退。魏军筑起土山、挖开地道,进攻江陵。城里有的将领想要投降,但是守将朱然镇定自若,杀掉叛徒,坚守城池六个月,迫使魏军撤退。
另外一路魏军进攻濡须口,带兵的是曹仁。吴军的大将是朱桓。

电视剧中的曹仁
曹仁先是用了一招声东击西,引诱朱桓分兵,导致濡须口只剩五千人驻守。这时吴军开始慌乱,但是朱桓对大家说,魏军只不过是看上去强大而已,不必害怕,我们就来一招将计就计,让他们也分兵。
朱桓命令手下偃旗息鼓,假装兵力很少的样子。于是曹仁也分兵去攻打吴军随军家属所在的地方。结果朱桓率军反击,发挥东吴水战的优势,大败曹仁,杀掉魏将常雕,俘虏王双。这一战惨败之后,魏军全部撤回北方。曹仁对此感到非常羞愧,几个月之后就病死了。
从222年到223年,魏国大举进攻东吴,却无功而返,所以曹丕非常不甘心。224年,曹丕建立水军,亲率大军南下,一路来到广陵,遥望长江。吴军有所准备,曹丕的信心不太足,就说:“看来东吴有人才啊,不能轻易图谋他们。”就撤军了。
曹丕的时间地图
第二年,曹丕又率领大军南下。这次魏军足有十几万人,一路声势浩大,旗帜飘扬几百里。可是这一年天气非常寒冷,河水结冰比较早,导致魏国水军没办法进入长江。结果魏军只得再次退兵。据说东吴将领孙韶派敢死队夜袭曹丕,夺走了曹丕的副车羽盖,把曹丕吓得够呛。就这样,魏军大张旗鼓伐吴,费了几年功夫,也没能打赢。
后果
吴蜀和好:吴蜀重新互派使者,恢复了以前的联盟关系。
结论:曹丕伐吴失败而回,三国分立的局面暂时难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