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因:1.曹丕篡汉,2.刘备托孤;后果:诸葛亮病逝。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曹丕篡汉: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成为皇帝,国号为魏。

刘备托孤: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将国事托付给诸葛亮。

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与褒斜道,拉开了五次北伐的大幕。

夷陵战败、刘备病逝后,蜀汉国力大损。诸葛亮接手蜀汉军政大权,对内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将蜀汉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对外平定南方,重新与东吴结盟。

几年之后,国力得到恢复的蜀汉政权,重新拾起昭烈帝未竟的梦想:克复中原。随着曹魏统治的稳定,收复中原的目标会变得越来越遥远。所以,不能再等了。

杜甫《蜀相》道尽丞相一生艰辛

诸葛亮的隆中对,本来设想的是能够占据荆益二州,一路从汉中出兵攻打关中地区,另一路从荆州出兵攻占中原。但是荆州已经丢失,只能从汉中出兵。

228年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以占领陇右、威胁长安为目标。据说魏延曾提出从子午谷小道出奇兵直取长安,以便大军攻占陇右;但是诸葛亮认为子午谷过于狭窄,魏延的计划风险太大,因此未予采纳。

诸葛亮先派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疑兵出褒斜道,魏明帝曹睿命大将军曹真防御赵云。诸葛亮趁机自己亲率大军迫近祁山,很快占据陇右三郡,使曹魏朝野震恐。

曹睿见形势危急,亲自来到长安坐镇,派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自己一直很欣赏的马谡防守街亭。街亭是战略要地,一旦失守,蜀汉只能退兵。可是马谡偏偏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导致被张郃截断水源,进而大败,马谡只身逃跑,裨将王平带领残部撤退。

结果诸葛亮不得不撤退,陇右三郡得而复失,蜀汉前功尽弃,仅有的战果是迁回一千户人家。战后,诸葛亮杀掉马谡,并且自贬三级,以右将军的身份,来履行丞相的职责。其实刘备早就说过,马谡这个人不堪大用,但是诸葛亮没有听刘备的话。看来,刘备确实有识人之明。

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北伐就这么失败了。228年冬天,东吴大举进攻曹魏,诸葛亮趁机再次北伐,攻打陈仓。但是曹真料到蜀军会攻陈仓,让守将郝昭做好了准备。郝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击退了诸葛亮的反复攻城。蜀军粮食将尽,而且担心魏军援军快到了,只好退兵。退兵过程中,魏延斩杀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路线

第三次北伐在229年春天,陈式攻占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亲自率军与魏国援军对峙,迫使其退兵。第二年,魏军进攻,想收复二郡,也被诸葛亮派军击退。以此战功,诸葛亮官复原职。

从时间上看,第三次北伐和上一次只间隔两三个月,所以,可能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后并没有完全撤军,而是直接派陈式攻占二郡,再逼退魏军之后,才回汉中。

第四次北伐在231年春,诸葛亮率军再次攻祁山,魏军统帅是司马懿。司马懿深知蜀汉军运粮不易,所以坚守不出,不与诸葛亮交战。

虽然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便于运粮,但是后方负责后勤的李严工作不力,让人通知诸葛亮撤军,然后又故作惊讶,声称撤军是为了诱敌深入,想要推卸责任。

结果诸葛亮弹劾李严,将李严罢官为民流放。在此次北伐中,魏军大将张郃被蜀汉军射中膝盖而死,这是第四次北伐仅有的战果。

经过三年准备,234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屯兵五丈原。同时,诸葛亮派人联络东吴,孙权也派大军北上,响应蜀汉的攻势。这次魏军仍然由司马懿统帅。司马懿故技重施,命令各路魏军做好防守,和蜀汉打消耗战。

诸葛亮后两次北伐路线

诸葛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命令士兵就地屯田。两军相持好几个月,东吴的北伐被魏军击败,诸葛亮想尽办法挑战,可是司马懿就是不和诸葛亮决战。

诸葛亮派人送一套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讽刺他胆小,不像男人。司马懿不仅不生气,还穿上了这套衣服。司马懿询问蜀汉的使者,得知诸葛亮事必躬亲,吃得又少,料定他命不久矣,更加坚持消耗战的做法。果然,诸葛亮在八月去世,蜀汉不得不退兵。最后一次北伐也无功而返。

诸葛亮北伐,首要目标是占据陇右,获得战马,改善面对魏国的战略态势,进而从东南两面威胁长安。第一次北伐几乎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但是由于蜀汉在人力物力上劣势太大,终究没能成功。

后果

诸葛亮病逝: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军中病死。

结论:诸葛亮五次北伐,其目的是为皇帝继位者刘禅扫除北方威胁,但却适得其反,消耗了蜀汉的国力。

阅读数 7.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