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建立:司马炎的粉墨登场
前因:魏灭蜀之战;后果:晋灭吴之战。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魏灭蜀之战:公元263年,魏国向蜀汉发动战争;战事进行不到半年,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6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让,司马炎登基称帝,建立晋朝

此前两年,魏国出兵灭亡蜀汉后,魏帝曹奂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并将其晋升为晋王,加九锡。司马昭成为了曹魏历史上第一个异姓诸侯王,他有了自己的封国——晋国。但司马昭并没有前往自己的封地,而是继续待在都城洛阳。

如此,曹魏政权两个体系并存,一个是原先就存在的魏国,另一个就是司马昭的晋国。司马昭在晋国的体系下,拥有独立的军权、官吏任免权和行政权。而且晋王和魏帝在礼仪上是同等级的。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昭

司马昭并不满足于此,他的最终目标是登基称帝。为此他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他预先组建了一个新王朝的体制,以取代魏国的旧体制。司马昭被封晋王后,他就上奏让司空荀𫖮制定礼仪,中护军贾充订正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议论官制,太保郑冲总揽其事加以裁定。

另一方面,他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他曾经想过选定次子司马攸为继承人。司马攸早前被过继给了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司马昭认为他的权力是来自司马师的。他曾表示要将大权还给司马师的后人,以报答司马师。

此外,司马攸品行良好、才华出众、为人公正,名望要超过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所以司马昭有意让他继承晋王的爵位。但朝中很多大臣支持司马炎,尚书仆射裴秀就是其中之一。

裴秀和司马炎的关系非常紧密。他为了帮助司马炎树立良好的形象,时常给他出谋划策,告诉他朝政有哪些好的政策应该实施,那些坏的政策应该废除,让他预先记住,方便在司马昭询问时回答。

在司马昭询问群臣的意见时,左长史(负责相府内的日常事务)山涛、司徒何曾、中护军贾充、裴秀等大臣都主张立司马炎。司马昭最后选定了司马炎为继承人。万事俱备后,司马昭原本马上就可以称帝,但他在265年因病去世了,称帝的遗愿只好由司马炎来完成。

支持司马炎继位的晋朝名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

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爵位,并担任相国。不久,魏帝曹奂下令召集群臣在京城南郊设坛,举行祭天仪式,派特使捧着皇帝的玉玺、绶带和诏书,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就像当初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曹丕一样。

司马炎假意多次推让。何曾、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终于接受禅让。司马炎称帝后,将曹奂封为陈留王,让他迁出了都城洛阳,到邺城居住;允许曹奂出行时举天子的旌旗,可以像天子一样祭祀天地、给皇帝上书时可以不用称臣。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司马炎

司马炎还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昭为“文皇帝”,还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他还将朝中的文武官员普遍提拔两级,将贾充提拔为车骑将军、封鲁公,裴秀封巨鹿公,将郑冲提拔为太傅、封寿光公。

至此,魏国正式灭亡。三国当中仅剩的东吴在280年被晋朝灭亡后,三国时代也就此终结。

后果

晋灭吴之战: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动伐吴之战;280年,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晋朝成功统一全国。

结论:司马炎称帝标志着魏晋嬗代的历史进程最终完成。

阅读数 7.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