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司马炎称帝;后果:西晋豪族斗富。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司马炎称帝:公元266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让,司马炎登基称帝,建立晋朝。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动伐吴之战;280年,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晋朝成功统一全国。
此前魏国在司马昭的主导下,灭亡了蜀汉,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魏吴两国对峙的局面。司马炎在继承其父司马昭的王位后,登基称帝,建立了晋朝。司马炎即位之初,和东吴维持了大体的和平局面。但司马炎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一直在为攻打吴国做准备。
从268年开始,东吴经常主动侵扰晋朝。晋朝因为北方鲜卑人的威胁,面对东吴的侵扰只是采取守势。司马炎派荆州都督羊祜与吴将陆抗对峙。羊祜在荆州经营多年,治理有方,吸引了很多吴地的居民和将领归附。此外,司马炎还命令益州刺史王濬在蜀地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羊祜画像
279年,晋军在与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交战时杀死了他。晋朝北方边境局势稳定后,司马炎将伐吴事宜提上日程。尽管朝中很多重臣并不赞同伐吴,但司马炎还是在279年颁布了《伐吴诏》,晋朝二十几万大军分六路向东吴进攻。
镇东大将军琅邪王司马伷由下邳向涂中方向推进,安东将军王浑由寿春向横江方向推进,建威将军王戎由项城进攻武昌,平南将军胡奋由江夏进攻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率军自襄阳向江陵方向进军,王濬和巴东监军唐彬率军由巴蜀顺江东下。
王濬的水军从成都出发后,尽管在建平城(今湖北秭归县)受到了吴军阻碍,但绕过建平后,王濬水军接连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夷道(今湖北宜都市)等吴军据点。
由于杜预先前在荆州攻克了吴军的各个据点,王戎也攻克了武昌,王濬得以顺利通过荆州和武昌,率领大军继续沿着长江东进,直逼吴都建业(今南京)。

晋军水陆并进,攻打东吴
为了保证上游的王濬水军顺利东下,王浑在扬州方向攻克了寻阳(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但王浑部将张乔的七千兵马被东吴丞相张悌和将领诸葛靓率领的吴军包围,张乔假装投降了吴军。
张乔所部差点被诸葛靓杀害,但张悌以“杀降不祥”为由阻止了诸葛靓。王浑得知张乔被俘后,率军准备前去救援张乔。两军形成对峙局面,吴军向晋军冲锋三次之后未能破坏进军阵型,不得已退兵。
晋军趁吴军退兵时大举进攻,原在吴军中的张乔也趁机攻击吴军,吴军溃败,诸葛靓等人败逃。王浑得以率军进占横江(今安徽省和县,与建业隔岸相对)。当时虽然有人劝王浑渡江攻打建业,但王浑仍希望和王濬会师后,一同向建业进军。
司马伷也推进到涂中(今安徽滁州市内)一带,并派遣部将率军直逼长江,与建业隔江对峙。司马伷部下王恒率军渡江作战,击破吴国江防守军,俘获吴将蔡机,并迫使诸葛靓等人投降。

东吴末代君主孙皓
此时的建业外围的据点已经全被晋军攻占,只等王濬水军一到,就能攻取建业。不过王濬的水军在逼近建业时,遭遇了准备阻击他的吴军将领张象率领的水军一万余人。但东吴士兵望见王濬的旌旗就纷纷投降或逃亡了,张象很快也向王濬投降。
孙皓原本想让将领陶濬再组织水军,阻击王濬,但士兵却于出发前夜逃亡。孙皓分别遣送使节向王濬、司马伷、王浑请降,试图分化晋军,但是没能起效。王濬率领大军进入了建业,孙皓只好出降,东吴灭亡。
后果
西晋豪族斗富:司马炎统一全国后,西晋的豪族门阀生活作风日益奢侈腐化,互相攀比彼此的财富。
结论:东吴灭亡后,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正式结束,晋朝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