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称帝:篡位的一出戏
前因:曹操被封为魏王;后果:刘备称帝。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曹操被封为魏王:公元216年,曹操汉献帝封为魏王,名义上仍为汉朝臣子,但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等同于皇帝的权力。

公元220年,曹丕接替了父亲曹操的汉朝丞相、魏王之位,同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自称皇帝,是为魏文帝

曹丕

东汉末年,汉朝皇权衰落。曹丕之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是汉朝臣子,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等同于皇帝的权力。曹操死前苦心经营了三十年,南征北战,以武力征服三国群雄,使得汉朝只剩一个空壳。到了曹操去世前后,他虽不称帝,但魏国实际上已经取代了汉朝。

曹操在世时,虽然有皇帝之实,却始终没有皇帝之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自春秋以来,凡废主弑君者便是乱臣贼子,曹家篡位代汉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历史上是要留下千古骂名的。

那么,曹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第一,曹丕向西汉末的篡位者王莽学习,使用谶言之学伪造天命,给篡位制造合理性。

战国时期兴起了一种“五德终始说”的理论,用来解释王朝的更替。按照这一学说,能够代汉的王朝应该是一个被称为“土德”的王朝。因此,按照“土德”朝代的标准,曹丕先是让魏国大臣去考证自己氏族的根源,得出结论魏是的后代,理应接受后代的汉的禅让。又在古书中寻找证明,例如他说,按照《孝经中黄谶》中记载,汉朝历经四百多年气数已尽,而继承汉朝的只能是一个叫曹丕的人。

王莽

第二,曹丕制造舆论,为自己称帝造势。

他安排人在家乡沛国谯县挖出黄色的吉祥物(黄龙),以此证明该地会出现一位能成帝之人,而自己就是这位帝王。

民间的“祥瑞之兆”不断地出现,朝廷内的大臣也没闲着。以曹魏集团的御史大夫华歆为代表的一众朝臣,不断上书向汉献帝吹风:汉朝已经没什么希望了,把皇位让给曹丕吧!同时,另一波大臣则不断劝曹丕称帝。

曹丕为了显示他的谦虚,特意演了一出推让帝位的戏出来,给外人看。当时,朝中大臣们劝他称帝的进表数不胜数,而曹丕却表现得不为所动。汉献帝为了保命,早就接受了自己要将汉朝拱手送给曹丕的情况,因此十分配合地也向曹丕发出诏书,恳请曹丕接受帝位。但曹丕不但拒绝,还放言说这可吓死我了,我宁可跳海自杀也不会接受这样的诏书!

公元221年地图示意

合理性和舆论都准备好了,下一步就是让汉献帝主动将帝位禅让给曹丕。经过九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大臣们数十次地上表劝谏,曹丕终于在三次假意推让之后接受了汉献帝第四次禅位诏书,踌躇满志地登上受禅台。

在华歆的主持下,曹丕终于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魏,建元黄初。

不久,曹丕追尊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他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一切生活待遇不变。一方面是告诉外人自己的贤德,另一方面是再次证明:这帝位是汉献帝主动给我的,我是实至名归,可不是篡位来的。

后果

刘备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

结论:

汉魏禅代是曹丕自导自演的一出篡位大戏,他称帝后“人心思汉”,导致了后来的刘备称帝和北伐。

阅读数 7.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