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侯景之乱;后果: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
前因
侯景之乱,南朝梁武帝时期,叛臣侯景引发的一场内乱。西魏攻破江陵,梁元帝萧绎被杀。
555年,梁朝辅政大臣陈霸先起兵攻进建康,诛杀同为梁朝辅政大臣的王僧辩,这场战争促成了南朝势力的重构,也为陈朝的建立,打下基础。
陈、王两人在侯景之乱时相识,此后更因合力平乱而成为好友。私交颇深的两人,却因政见不合,反目成仇。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还要从梁元帝萧绎被杀开始说起。
梁元帝的时间地图
554年,西魏南伐梁朝,继位不到三年的萧绎在江陵被西魏大军围困,王僧辩等人的军队距江陵太远,无法迅速勤王。隔年,江陵城陷,萧绎被虐杀,他的几个儿子也没逃过厄运。
还好当年萧绎定都江陵的时候,将九皇子萧方智外放担任江州刺史,逃过一劫。于是陈、王梁朝两位权臣拥立萧方智为帝,并由王僧辩留在建康辅佐幼主,而陈霸先则驻军京口(今江苏镇江)。
这个时候,两人默契的配合,被北齐皇帝高洋打破。
当时天下形势,西魏、东魏、梁朝“三国鼎力”。其中东魏最强,西魏次之,梁朝最弱。侯景之乱时,东魏正忙着改朝换代为北齐。等到尘埃落定,西魏已经乘乱占领了四川、武汉等长江中上游地区,势力扩张的很厉害,北齐却什么都没捞到。
北齐皇帝高洋,就利用他控制的梁元帝的堂弟萧渊明做起了文章。北齐带话给王僧辩,说萧方智才13岁,当皇帝的话还是萧渊明更合适。
这一下,引起了陈王两人的纷争。

司马温公稽古录,书影
王僧辩决定同意北齐的建议,立萧渊明为帝。
他之所以同意,是因为当时高洋军队实力强横。梁朝内部拥护的皇帝萧方智来到建康才一个月,北齐的大军打着“护送”萧渊明的旗号,南侵。梁朝先经历了侯景之乱,又遭逢西魏入侵,国力已经大损,此际跟北齐对上,梁朝胜算极小。
可是陈霸先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妥协虽能换来一时和平,但北齐迟早会利用傀儡皇帝再次霍乱梁朝朝政。再加上梁朝一再退让只会让北齐得寸进尺,而梁朝自己的士气则会愈发颓丧。
两人就在不同意见之下,彼此决裂,梁朝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王僧辩这边忙着迎接北齐使者,拥立萧渊明即位。陈霸先这一边,则开始秘密组织军队,暗中筹划着杀掉王僧辩。
首先,陈霸先对自己的下属发表了一段战前感言。他说,如今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唯有梁元帝萧绎的儿子萧方智。我和王公身为托孤之臣,本就肩负着辅佐幼主的责任,而如今王公却改变了主意,依附戎狄,要废掉萧方智,改立北齐指定的皇帝,这是叛国之举。
讲完后,陈霸先就跟自己的嫡系手下侯安都、周文育商量,针对王僧辩的势力进行战略部署。
正巧,公元555年八月,梁朝获悉北齐欲大举进攻建康,而且先头部队已经逼近寿阳(今山西寿阳地区)。王僧辩于是派使者通知陈霸先,让他早做准备。
陈霸先迅速应变,也确实做好了“准备”。
陈霸先的时间地图
第一,他扣住王僧辩派来的使者,防止使者通风报信,然后假借调兵防卫北齐的名义,从北面直扑毫无防备的南京。侯安都的先头部队到达健康北门,由于缺少攻城工具,侯安都麾下士兵居然是将侯安都抛进北门内城,然后侯安都再把绳子抛到城下,众人爬上城墙,如此才顺利杀进健康,活捉毫无防备的王僧辩,杀之。陈霸先在大军攻入南京之后,即刻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
第二,王僧辩虽死,但是他的部队还在。其中最重要的三股力量分别是:王僧辩据守苏州的弟弟王僧智、驻守湖州的女婿杜龛、驻守会稽的亲信张彪。这三个部分的人马数一数应该比陈霸先的兵马要多,但因为事出突然,王僧辩这边的力量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迎来了陈霸先早已安排好的讨伐大军。
至于北齐?在陈霸先眼中,攘外必先安内。王僧辩一方很快就都被陈霸先的部队打败,逃的逃,降的降,后来北齐也被陈霸先击败,梁朝至此安定,陈霸先顺势登基称帝,建立陈朝。
后果
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
结论:这场内斗,无论从规模、牵涉人数、地域广度以及战争的激烈程度,都是南北朝数一数二的大战。其结果,是胜利者陈霸先趁机夺权,建立陈朝,南朝政局为之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