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拓跋焘统一北方,2、拓跋焘奉道灭佛;后果:拓跋焘被太监宗爱杀害
前因
1、北魏第三任皇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2、拓跋焘奉道灭佛
公元450年,北魏第一谋臣崔浩被灭族,死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
崔浩被判刑,是他编修北魏国史时,写了鲜卑不堪的历史。北魏皇帝拓跋焘看了极为生气,下令将他捉捕入狱,史称“国史之狱”。
若单看这场事件,可能会认为崔浩只是意外获罪,罪不致死。事实上,“国史之狱”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胡汉之间的文化认同差异。
崔浩是一位出身北方的汉人,他所受到的教育,是汉文化而非鲜卑文化。汉人论史著书,都是用客观的笔法来写客观的事实,但是鲜卑并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当崔浩把鲜卑凶残的一面,毫无避讳地写出来时,鲜卑人认为崔浩的行为完全是在“揭短”。不仅拓跋焘难以忍受,其他鲜卑人也极为愤慨。
“国史之狱”爆发后,给北方汉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不仅在高位的崔浩丢失了地位,《北史》《魏书》中记载,连北方其他最大的几个汉人世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与河东柳氏都受到了牵连。

不过,一开始崔浩为什么要编国史呢?
当时拓跋焘完成了北方统一,对自己的战功志得意满,希望有人能够把自己的丰功伟业记载下来,于是提出编修魏史的想法。
崔浩是其中最为合适的一个人选。
他熟读汉典,对史书的编纂方式了若指掌。此外,拓跋焘对他极为信任。崔浩曾为战事出谋划策,认为应该发兵征讨胡夏,再先后攻下柔然与北凉。拓跋焘排除众议采纳之后,果然相继收复各地胡人,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拓跋焘让由崔浩来编撰国史。
崔浩自己也希望能如司马迁一般,完成一部伟大的史书,于是欣然接下了任务,带领一批汉族官员投入编纂工作。
不过,接下任务的同时,麻烦也就来到了崔浩的身边。
拓跋焘让崔浩编史书,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崔浩歌功诵德,记下他个人的战绩。但对史书有高规格要求的崔浩,老老实实按照自己对史书的理解来编写,并且遵守拓跋焘“务必实录”的要求,把鲜卑历史上不堪的过往都写了进去。这就是崔浩犯下的错误。
但真正让他送命的不仅仅是这个错误,还有一个错误在皇帝拓跋焘身上。
崔浩虽未领会皇帝的意思,但是一部国史在颁行全国以前,还得呈给圣上过目,有问题的话,及时删去可能都还来得及,罪不至死。但偏偏拓跋焘秉着对崔浩的信任,并没有详细审视过崔浩编纂的国史,还命人将国史刻在石碑上,立于道上,引得所有鲜卑人前来围观,鲜卑贵族便趁机在拓跋焘面前参一笔,让拓跋焘一怒之下“办”了崔浩。
为什么鲜卑贵族要致崔浩于死地呢?
因为崔浩曾经惹怒鲜卑贵族。
原本鲜卑贵族,包括太子拓跋晃,都信奉佛教。可是拓跋焘一次征战时,落脚长安寺庙,意外发现一座寺庙囤积大量钱财与美女,以供僧人淫乐,一怒之下,下令灭佛。这就是著名的“太武灭佛”的故事。在拓跋焘身侧的崔浩,更因大力推广自身信仰的道教学说,影响拓跋焘奉道排佛的举措。
此外,崔浩为了想要提升北方汉人士族的地位,提出“齐整人伦,分明姓族”,让北方士族人才成为北魏高官,进一步惹怒了鲜卑贵族。
于是,鲜卑贵族乐见崔浩获罪入狱,惨遭诛族。
“国史之狱”爆发后,唯一免于死罪的修史汉官,是中书侍郎高允。
高允曾是太子拓跋晃的老师,太子想在此次危机中救下高允,不料耿直的高允,不愿意把所有罪责都丢给崔浩。高允这一举动,反而获得了拓跋焘赏识,拓跋焘于是免了高允死罪,表示若非高允,此次牵连的人数恐怕更多。
后果
拓跋焘被太监宗爱杀害
结论:国史之狱激起的胡汉矛盾,对北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直到北魏孝文帝之后才获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