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前秦灭拓跋代国,2.淝水之战;后果:北魏称霸北方。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军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北方再度分裂。
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即代王位,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拓跋珪像
十年前,前秦北伐代国,代国军队战败,代王拓跋什翼犍逃走。前秦军撤走后,拓跋什翼犍返回云中郡,结果被儿子弑杀。前秦军再次北伐,代国灭亡。
这一年,拓跋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5岁,沦为俘虏后,原本是要被押送长安的。这时有位代国的旧臣燕凤向前秦国君苻坚提供了一个建议,他说应该将代国的领地一分为二地交给两个匈奴首领管理,一个是铁弗部的刘卫辰,一个是独孤部的刘库仁,这两人有仇,这样可以制衡二者。拓跋什翼犍的孙子年幼,应该让他留在代国旧部中,长大后再让他接管代国,苻坚同意了。

被攻灭前的拓跋代国
而燕凤提出这样的建议更多是为代国的未来考虑,因为匈奴独孤部的刘库仁是代国旧臣,这个人没什么野心,同时他还是拓跋什翼犍的外甥,有了这层关系,他一定会为拓跋氏复国出力。于是拓跋珪和母亲贺氏寄居在了刘库仁部落,刘库仁以臣子的姿态对待母子俩,态度十分恭敬,同时又招抚接纳了许多原来代国的部众,使原本寄人篱下的贺氏母子俩反而有了相当的威望。
383年,前秦军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北方各族政权纷纷复国,这是拓跋珪复国的好时机。

淝水之战前的前秦
刘库仁在帮前秦对付后燕时被慕容文所杀,他的弟弟刘头眷接掌独孤部。后来,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杀了刘头眷自立。刘显野心勃勃,想要称霸代北,觉得根红苗正的拓跋珪是个隐患,于是想除掉拓跋珪。
刘显的弟媳是拓跋珪的姑姑,把这个秘密告诉了贺氏。刘显的谋臣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外甥,心里也向着拓跋珪,于是他也派人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拓跋珪。
贺氏为了保护儿子,主动约刘显喝酒,夜里把刘显灌醉,拓跋珪则趁机逃到了贺氏的母族贺兰部。天亮时,贺氏故意跑到马圈里把马弄惊,刘显起来派人来查看,贺氏趁机哭闹,说自己的儿子不见了,一定是被杀了。刘显见贺氏这样闹,就没派人急追,拓跋珪安全逃脱。

云冈石窟第20窟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形象雕刻的
贺氏有个堂弟叫贺悦,他带着一群部众追随贺氏,对待贺氏十分恭敬。刘显看到后非常生气,要杀了贺氏,贺氏逃到刘显的弟弟家躲了起来,刘显弟弟全家求情,刘显这才暂时放过贺氏。后来刘显部落发生内乱,贺氏趁机也逃到了贺兰部,和儿子会合。
贺兰部原就臣属于代国,拓跋珪作为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嫡孙很受尊重,拓跋珪在贺兰部很得人心。贺氏有个弟弟叫贺染干,他觉得拓跋珪对贺兰部是个威胁,于是就想杀了拓跋珪,结果被贺氏拦住,贺氏以自己的命相要挟,贺染干感到有些惭愧,这才罢手。
之前依附刘显得拓跋什翼犍的旧部,这时也纷纷来归附拓跋珪,他们中的一些人劝贺兰部的首领贺讷(贺氏的哥哥)拥立拓跋珪为联盟的首领。贺讷于是联合各部,共推拓跋珪为代王。
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即代王位,同年改称魏王,这就是北魏的开始。
后果
北魏称霸北方: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称魏王,之后他扫平北方,击败后燕,成为北方霸主。
结论:拓跋珪建立北魏后,主动与当时强大的后燕交好,并向其称藩纳贡。在后燕的帮助下,拓跋珪消灭了叔父拓跋窟咄和刘显这两个对手,后来又消灭了强敌刘卫辰。之后不断征服周围各部族如高车、柔然,待强大后与后燕翻脸,最终战胜后燕,成为北方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