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汉化改革:胡人易俗
前因: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果:1、六镇起义,2、北魏分裂

前因

北魏孝文帝即位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宣布迁都洛阳,正式推行汉化政策

孝文帝即位之初,真正把持朝政的冯太后是胡化的汉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身地位,冯太后便推行了汉制。

孝文帝掌握实权后,按照祖母冯太后的旨意,继续推行汉化政策。加上他受冯太后影响,自小饱读诗书,特别喜欢汉族文化。所以对他而言,汉化政策的实施与优化势在必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孝文帝担心被群臣反对,于是做了一些铺垫去推行汉化改革。

首先,孝文帝想要迁都到洛阳,因为他觉得洛阳的汉人较多,较能学习到正统的汉人文化。于是,他想到了可以用南伐的借口,先带着大军往南迁。

一日上朝时,孝文帝便提出了南伐的主意。

提出主意的当下,孝文帝就遇到许多大臣的反对,其中就包括大臣拓跋澄、太尉拓跋丕等人。这些大臣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自从俸禄制颁行以来,军人已不需要透过掠夺城池来获取钱财,他们可以以官府发下的薪资过活。所以,他们安于现状,对南伐计划兴致缺缺。

孝文帝无奈之下,就命太常当下算了一卦,算出了“革”卦。拓跋澄等人认为卦象代表北魏需要“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运。这才改口,同意南伐。

当晚,孝文帝找到拓跋澄对他说,南伐其实是迁都的借口,希望拓跋澄能够支持他。拓跋澄了解到孝文帝南伐是假,改革是真,决定支持孝文帝改革。所以,他便在孝文帝领军南伐之时留守平城作为策应,一边试探鲜卑贵族的想法,一边推荐他们学习汉文化。

另一边,孝文帝领兵南伐,故意走了往洛阳的路线。一路跋山涉水的将士,逐渐受不住路途遥远,提出驻军休整的建议。孝文帝“顺理成章”地带领军队安顿在洛阳,并且假意询问将士们,你们是要继续前行呢?还是就把都城迁到洛阳,然后再从长计议?这些疲惫的将士听闻,选择了留在洛阳。

所以,孝文帝就把都城迁到了洛阳。为了解决洛阳缺乏战马的问题,孝文帝还将河西牧场南迁,在洛阳北部建立了河阳牧场(今河南孟县),保证了都城的军事力量。

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到了洛阳的鲜卑贵族,在此前因为听了拓跋澄的建议,对汉文化也并不排斥。加上孝文帝为了顺利推行胡汉融合,以自己和五个弟弟为表率,带领鲜卑贵族与汉人世家大族联姻。同时采用了两晋时的“九品中正制”,让鲜卑贵族与北方汉人世族都享有极高的地位。

鲜卑贵族认为从了汉制之后,地位有所提高,便逐渐接受了汉化政策。

没想到,孝文帝自以为完美无缺的汉化政策,却遭到了边境将领的反弹。他们对政策不满,出兵反抗朝廷。

北方的军事单位“六镇”,坐落在平城以北、柔然国境以南的位置,戍守边境,保家卫国。

六镇

自从宣布汉化政策,迁都洛阳之后,“六镇”便离国都甚远,地位也远不如汉化的鲜卑贵族与汉人世族,连被派到“六镇”从军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被“发配边疆”,丝毫没有荣耀感。

因此,“六镇”累积了浓厚的反抗情绪,在孝文帝逝世后,爆发战争,几乎断送了北魏的国力,成为了此次汉化改革的尾声。

后果

1、六镇起义:北魏边塞的六个军事防御单位,不满汉化政策,发兵起事。

2、北魏分裂

结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成就了胡汉融合,却几乎颠覆了北魏王朝。

阅读数 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