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周武帝灭佛;后果:隋灭陈之战。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周武帝灭佛:周武帝没收寺院的财产和土地,调整农民赋税,增强了北周的国力,为消灭北齐的战争提供了经济支持。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讨伐北齐,活捉北齐后主高纬,北齐灭亡。
当时,中国北方有北周、北齐两个政权对峙。北周武帝推行改革,毁禁佛教。没收寺庙的财产和土地增加了财力,僧侣还俗又增加了兵役人口,北周国力逐渐增强。另一边,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北齐渐渐衰落。此消彼长,这就给了周武帝吞并北齐的信心。
周武帝的时间地图
公元575年,周武帝第一次伐齐。这次出兵,周武帝调集了十八万大军,目标是攻占洛阳。北周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下北齐三十多座城池,但是周武帝亲自带领的主力在河阴城遭到了阻击。
周武帝攻城不利,干脆放弃了河阴,直接进攻洛阳。北齐军队在洛阳外围的各个据点顽强抵抗,周军连续攻打二十天,也没能前进一步。
就在这个时候,周武帝突然生病,北齐援军又到了洛阳,周军只好撤退。
北周第一次伐齐失败,只是因为策略失误,错误地选择了易守难攻的洛阳作为主攻方向。这没有改变两国的实力差距,也没有改变周武帝灭齐的决心。
一年之后,周武帝再次伐齐,并且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放弃洛阳,选择晋阳和洛阳之间的平阳城作为突破口。平阳在汾河边,地处交通要道,攻击这里一定会吸引北齐军队来救援,这样就可以消灭其主力,再乘胜向东攻打北齐都城邺城。
确定好战略,周武帝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直奔平阳城而来。

周武帝孝陵出土的彩绘陶俑
这次伐齐,比周武帝想象中还要顺利,北齐晋州刺史崔景暠见到周军攻城的势头异常凶猛,很快就开城投降了。
北周军围攻平阳的时候,北齐后主高纬正带着冯淑妃在晋阳附近围猎。从早晨到中午,一共收到三封平阳的求援信,右丞相高阿那肱还说,皇帝正在玩乐,边关打小仗很正常,就不要报告了。
到了晚上,再接到的已经是平阳陷落的消息了,这下不能再瞒着皇帝了。齐后主听了汇报,准备返回晋阳,可是冯淑妃求他再围猎一回,齐后主不舍得拒绝,就答应了。
等到齐后主亲自带领十万人到达平阳,周军边战边退,只留下大将梁士彦率领一万精兵守城,拖住齐军。
齐军不分昼夜,围攻平阳城,击破了城墙。梁士彦亲自登城反击,连他的妻妾儿女都去修筑被毁坏的城墙了。齐军又挖地道攻城,打开了一个十几步宽的缺口,可是齐后主要求等冯淑妃到前线看过之后再进攻,齐军只能待命,周军趁机堵住了缺口。
梁士彦率领的守城部队非常顽强,坚守了一个多月,完成了拖住齐军的战略目标。在此期间,周武帝甚至还回到长安住了几天,然后发出诏书,表达了消灭北齐的决心,再次回到平阳前线。
周武帝为了灭齐,做了很多准备,军队的方方面面他都很了解。在前线巡视,不管到了哪里,周武帝都能叫出将领的名字,褒奖勉励一番,所以所有人都愿意为他卖命。
齐、周两军对峙,齐后主问高阿那肱要不要决战。高阿那肱说,决战没有把握,应该坚守。齐后主身边的一帮宠臣都怂恿他出战,说对面是天子,我们这面也是天子,怎么能示弱呢?本来齐军戒备周军突然返回,挖堑壕截断了道路。齐后主下令填平壕沟,主动进攻。

影视剧中的齐后主高纬形象
这时候最高兴的就是周武帝了,他的计划就是要歼灭齐军主力,齐军主动进攻正中他的下怀。齐军围攻平阳一个多月,已经很疲惫了,遇上以逸待劳的周军,有些抵挡不住,右翼稍稍后退。冯淑妃看见右翼后退,大喊:“败了!”齐后主身边的宠臣穆提婆跟着喊:“陛下快跑吧!”齐后主真的就带着冯淑妃逃跑了。
主帅一跑,齐军立马就溃散了,几百里之内,到处都是齐军丢弃的盔甲、武器。周武帝乘胜追击,一路杀到了晋阳城下。
齐后主逃到晋阳,又跑回国都邺城。身边的大臣都劝他整顿军队,再和周军决战。侍中斛律孝卿给齐后主写好了讲稿,让他对士兵讲话,而且要声泪俱下,这样可以振奋士气。齐后主到了军营,没说几句就忘词了,忍不住开始大笑,身边的随从也跟着笑。士兵看着这样的君主,士气怎么能不低落呢?
周武帝攻占晋阳,只休整了十几天就进军邺城,同时放出消息:北齐投降的人一律加官进爵。北齐的官员开始成批地向北周投降,齐后主眼看无力回天,把皇位传给了8岁的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帝,准备去投靠南方的陈朝。
齐后主逃离邺城,在逃向青州的路上被北周的追兵俘获。周武帝封齐后主为温国公,后来又以谋反的罪名赐死了他。至此,北齐灭亡。
后果
隋灭陈之战:北周消灭北齐,标志着北周统一北方,为取代北周的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结论:北周武帝消灭北齐,统一了北方。四年之后,杨坚篡周,建立隋朝,在北周的基础上统一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