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刘渊逝世;后果:石勒建立后赵。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刘渊逝世:汉国皇帝刘渊逝世后,太子刘和继位,结果刘和被弟弟刘聪杀害,刘聪得以即位。
公元318年,十六国汉国的丞相刘曜自立为皇帝;次年,刘曜将国号“汉”改为“赵”,史称前赵。
刘曜是汉国建立者刘渊的养子,在汉国与西晋交战时,立下了赫赫军功。
刘渊去世后,刘曜继续辅佐刘汉政权,统兵与西晋作战。
西晋灭亡后,刘曜被任命为大都督,镇守长安并负责陕西的军务,之后又升任为丞相,与骠骑大将军石勒一同辅政。
当时,刘汉政权中另一个实权人物则是大司空靳准。靳准利用当时皇帝刘粲的信任把持朝政,野心日益膨胀。

刘渊雕像
后来靳准发动政变,杀害了刘粲,还屠杀了在都城平阳(位于今山西临汾市)的刘氏皇族,自立为汉天王。尽管靳准控制了都城平阳,但汉国境内镇守长安的刘曜和镇守襄州的石勒都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大员,靳准无法对他们发号施令。
当时汉国的政局走向就取决于靳准、刘曜和石勒这三股势力的博弈。
靳准想要真正统治汉国,必须消灭这两个人。但他自知没有对抗他们的军事力量,所以选择向东晋称臣,以寻求东晋援助。但东晋立国未稳,无法向靳准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在刘曜和石勒看来,靳准是弑君的乱臣贼子,必须讨伐。所以他们二人暂时选择合作,相继出兵向平阳进军讨伐靳准。他们两人虽然都想消灭靳准,但各自都有争权的野心。原在平阳城内的刘汉故臣太保呼延晏等人逃出城后,投靠了刘曜,并提议让刘曜当皇帝。
刘曜随即自立为帝,以皇帝的名义赦免了境内的罪犯,但死刑犯和靳氏一门不在赦免的范围内。刘曜自立为帝后,任命石勒为大司马、大将军,还把他封为赵公。
石勒被刘曜封为赵公,就意味着石勒要向刘曜称臣。石勒既然在名义上无法占到便宜,就选择在军事行动上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际利益。

刘曜画像
石勒先行展开了对平阳的攻势,平阳附近的巴人、羌、羯等族十多万部落向石勒投降。靳准与石勒交战失利后,自知无法击退石勒,派出了侍中卜泰去石勒那里准备投降。但石勒拒绝与卜泰谈判,直接把他抓了,然后送给了刘曜。
石勒这样做其实也是在向刘曜暗示,平阳城内并没有归附刘曜的意思,刘曜即使称帝也没多少人认可。刘曜在见到卜泰后对他说,只要靳准肯迎他进入平阳、承认他的帝位,靳准可以继续主政。刘曜其实是想引诱靳准向他投降,而不是向石勒投降。
卜泰向靳准传达后,靳准犹豫了很久还是没有答应,因为他杀了刘曜的母亲和兄长,并不相信刘曜真会放过他。
没过多久,靳准的下属杀了靳准,并推立尚书令靳明为盟主,让他与刘曜和石勒交涉。靳明让卜泰把传国玉玺交给了刘曜,刘曜大喜过望。
靳准一死,汉国的三股势力就只剩下刘曜和石勒了。刘曜和石勒的矛盾开始公开化,他们很快就开始围绕都城平阳争权夺利。石勒听说刘曜得到传国玉玺后非常愤怒,增加了大量兵力向靳明进攻。靳明无力击退石勒,只好坚守城门不出,并向刘曜求援。刘曜派了部将去救援靳明,但是被石勒打败。

石勒的动漫形象
石勒进入平阳城后,安葬了皇帝刘粲,烧毁了宫殿,将浑仪和乐器搬到了襄国。刘曜则派了人去接收靳明所率领的平阳城内平民一万五千人。靳明投靠刘曜后,包括靳明在内的靳氏一族全被刘曜诛杀。
刘曜意识到石勒的军事实力强大,自己无法与他抗衡,所以在平阳安葬了自己的母亲后,将都城迁到了长安。第二年,刘曜将国号改为“赵”,史称前赵。
后果
石勒建立后赵:汉国重要军事将领石勒,在得知刘曜称帝并篡改国号后,决定从前赵分离出去,建立了后赵政权。
结论:汉化匈奴在进入中原后未能建立统一政权,反倒形成了关中地区(刘曜)和关东地区(石勒)的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