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襄国会战,石祗联合羌、鲜卑大败冉魏;刘显带大军攻打邺城,战败而逃;后果:后赵灭亡;冉闵占襄国;羌人姚氏归降东晋。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襄国会战,石祗联合羌、鲜卑大败冉魏;刘显带大军攻打邺城,战败而逃。
后赵永宁二年(351年)四月,后赵末代皇帝石祗在襄国(今河北邢台一带)被部将刘显所杀。石祗一死,享国三十二年的后赵也就彻底亡了。
石祗的族谱
石祗死后,身在邺城的冉魏皇帝冉闵收到了一份“大礼”:石祗的项上人头。冉闵命手下把石祗首级带到城内最热闹的大路口当街焚烧。一转身给弑主求荣的刘显封了个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的官衔。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还要从冉魏立国说起。
后赵青龙元年(350年),大将军、德武王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自立为帝,建冉魏。后赵新兴王石祗在襄国听说兄长已死,皇权旁落,便在襄国称帝,仍以后赵为国号。
石氏与冉氏,国仇家恨,势不两立。
次年三月,冉闵带军围困襄国,反被石祗请来的救兵——羌军和鲜卑军围攻,冉闵拼死一战,得以保全性命,逃回邺城,这一仗史称襄国会战。
另一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石祗以为,大仇得报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派出手下干将刘显带七万大军乘胜追击,向邺城出发。刘显一路行进,驻军于邺城郊外。
冉闵才从襄国跑回来没多久,一口气还没喘匀,敌人已经打上门了。他有点慌。
他想起卫将军王泰。被石氏、羌人和鲜卑军三面夹击之际,王泰头脑清醒,曾劝谏说不要正面交锋,可惜当时自己求胜心切,没听他的,否则或许不至于被打得落荒而逃。
于是,冉闵急召王泰入宫,与他共商对策。但王泰因为前次献言未被采纳,正生着闷气,称病不见。 冉闵要亲自上门慰问,他又说自己病重无法接待。
冉闵气得破口大骂:王泰这个给脸不要脸的奴才,我难道还真得靠你么?看我先斩胡贼,再回来收拾你!”
被愤怒驱使的冉闵披挂上阵,立马当先,带着一队精兵冲向后赵大军阵营。一路冲杀,斩首敌军三万余人。
刘显溃逃,冉闵乘胜追击,一直驱赶刘显军到阳平(今河北馆陶)。
眼看要追上了,吓破了胆的刘显秘密派人请降,承诺回到襄国后,会替冉闵杀掉石祗,但求冉闵留他性命。
冉闵这才退兵。回到邺城后,冉闵不忘兑现诺言,给王泰安了个有意叛逃的罪名,下令将其处死,灭掉三族。

冉闵雕像
刘显回国后,果然在面见石祗时,忽然发难,将其刺死。随后他又清算了石氏宗室和石祗近臣十数人,砍下首级,悉数送往邺城。
冉闵当街烧了石祗的首级,泄愤之余,也是通告天下:后赵彻底完蛋了。
后赵的灭亡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是姚氏归降东晋朝廷。
听闻石祗被杀,姚弋仲在病中召来诸子说:“石氏厚待我,我本想尽力辅佐。而今石氏已灭,中原无主。你们要尽快归降晋室,固守臣节,切勿行不义之事!”
同年,东晋拜姚弋仲为六夷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单于,封高陵郡公,对其子也大加封赏。
姚氏一族因此得以在新一轮群雄逐鹿中原的腥风血雨中保存实力。后来,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姚苌取代苻坚,在关中建立羌人政权后秦。
其次是慕容鲜卑的势力开始向南渗透,取代冉魏,入主中原。
慕容鲜卑早趁冉魏与后赵混战而无暇东顾之际,蚕食了幽州、蓟州,正向冀州挺进。与此同时,冉闵取得襄国,从而占据了冀州南部,成为慕容氏称霸中原的最大障碍。
公元352年,燕王慕容俊派慕容恪、慕容霸等人深入中原,攻打冉魏。一代悍将冉闵败于慕容恪的“连环马”战术,最后被斩杀于蓟城,冉魏灭亡。
灭冉闵后,慕容俊占领后赵统治地区,即位称帝,改年号元玺,迁都邺城,前燕进入国势鼎盛时期,与南方的东晋政权、关中的前秦政权三足鼎立。
后果:后赵灭亡;冉闵占襄国;羌人姚氏归降东晋。
结论:雄踞中原三十余年的石赵灭亡,预示着北方地区新一轮的权力洗牌。慕容氏的前燕占据华北,成为最大受益者。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年,占据关中的前秦与前燕之争成为北方大地上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