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归降:萧衍梦想成真?
前因:玉璧之战;后果:侯景之乱。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玉璧之战:东魏丞相高欢对西魏发动玉璧之战,试图打开西进西魏的道路。然而东魏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高欢忧愤成疾。高欢死后,无人控制侯景。

公元547年(太清元年),东魏司徒侯景公开叛乱,率河南六州归附西魏,被授以西魏太傅、河南道行台等官爵。

侯景原本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的部下,在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侯景率众向东魏统治者高欢投降。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侯景的时间地图

侯景曾和高欢一起参加过六镇起义,因此侯景颇受高欢重视,被封为司徒,拥兵十万,统治河南地区。

但侯景始终也没能得到高欢的信任。一方面,侯景手握重兵控制着河南,直接负责抵御西边西魏和南边梁朝的威胁;另一方面,高欢一直有意让侯景远离朝廷,使侯景在中央权力集团中没有政治同盟,在朝中孤立无援。

侯景极其看不上高欢的儿子高澄,公开说有高欢在,他没有二心,但高欢如果不在了,他是绝对不会给高澄做事的。这话被传了出去,高欢死前曾警告儿子,即位后要小心侯景。

高欢死了没几天,高澄忌惮侯景,想要夺下侯景的兵权,侯景就立即造反,归附了西魏统治者宇文泰。于是高澄派兵征讨侯景。

侯景像

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归降,但是同时又对善变的侯景有所顾虑。因此,虽然口头上授予了侯景诸多官衔,但却在西魏按兵不动,没有和他一起对付高澄大军的意思,反而派人前去接收侯景献上的地盘。

侯景意识到宇文泰并没有什么诚意,这使他受到东魏和西魏的夹击,于是决定归顺南边的梁朝。

这时梁武帝萧衍已八十四岁,收到侯景愿携属地归顺的降书时十分高兴。因为不久之前,萧衍刚梦见中原各地的官员都来投诚。萧衍的宠臣朱异敲边鼓说,这是统一全国的机会。

因此,即便是朝内群臣反对,梁武帝还是欣然接受了侯景的归降,派出大军去河南接应侯景。

当年七月,梁武帝派出的北方战区司令羊鸦仁、梁朝宗族贞阳侯萧渊明等到达侯景领兵所在的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一同对抗高澄派出的大将慕容绍宗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侯景的时间地图

在梁武帝统治时期,梁朝少有战乱,举国信奉佛教,因此梁军战斗力很差。再加上东魏、西魏、南梁鼎立时期,本就是东魏实力最强,东魏派出的慕容绍宗还是侯景的克星,结果梁军被打败,萧渊明被东魏生擒,羊鸦仁弃城而逃,侯景带着八百名残兵败将仓皇逃进梁朝境内。

至此,东魏收复了侯景本来要献给梁朝的土地,挟持了梁武帝的兄弟,侯景一无所有归顺了梁朝,而梁朝除了引狼入室之外一无所获。

后果

侯景之乱: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后来梁朝与东魏通好,侯景心怀不满,以清君侧为名义起兵叛乱。

结论:

侯景归顺梁朝后不到一年,便起兵叛乱,被称为“侯景之乱”,使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

阅读数 3.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