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长沙王司马乂独揽朝纲;后果:西晋灭亡。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长沙王司马乂独揽朝政引发河间王司马顒不满,意欲联合成都王司马颖一同起兵。
太安二年(303年)八月,河间王司马颙7万与成都王司马颖20多万大军起兵讨伐洛阳。长沙王司马乂兴兵迎击。
这种局面,长沙王司马乂没有预想到,为何自己的弟弟成都王司马颖要反自己呢?
在长沙王司马乂看来,如今朝廷终于可以稳定下来。哥哥晋惠帝作为整个西晋的“精神领袖”,是正统的象征;而弟弟成都王司马颖,在各界也颇有威望。自己名义上主持朝政,但是事无巨细都会向成都王司马颖商量,可以说是遥控整个朝局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此时河间王司马顒及其手下李含又出来搞事情。河间王司马顒希望借齐王司马冏灭掉长沙王司马乂的计划没达成,便试图用刺杀的方式,主要执行者就是李含。河间王司马顒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把成都王司马颖推向皇位,自己把持朝政。
河间王司马顒的这一想法,也正好符合成都王司马颖的计划。
之前颇为贤明的成都王司马颖,此时已掌握重权,他已不再满足遥控指挥朝政,而是要进一步成为皇帝。有说法称,因为晋惠帝司马衷无后,成都王一直希望成为皇位继承人,但长沙王司马乂并不同意。
成都王司马颖选择博一次,主动联合河间王司马顒起兵。哪怕司马颖明知河间王司马顒在利用自己,也自认为可以把控全局。哪怕对手是对自己颇为信任的哥哥……
最终,起兵就等一个导火索。而李含刺杀计划被泄露,长沙王司马乂将其杀死,成为了这个导火索。

大战一触即发
河间王司马顒的兵马从长安而来,从西边进攻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的重兵从邺城而来,自东北方向进军洛水。长沙王司马乂再一次面临以少打多的不利局面。而这场对决,算是整个八王之乱中最大规模的一次作战,也是八王之乱的最高潮。
成都王司马颖派出的将军是文人陆机,他是三国期间吴国大将陆逊的孙子。成都王司马颖让他统帅马咸、牵秀、孟超等武将,并且领兵20万。成都王司马颖本意是觉得这是一场几乎没有悬念的大胜,重用名满天下的陆机,可以讨好江南吴地人心。然而结果却是,这些北方武将对此安排极为不满。

三方战前的相对位置
双方的战争在洛阳城东打响。长沙王司马乂严阵以待,晋惠帝也亲自督战,陆机这一方面则一团散沙。先是孟超不听命令,率军冲入长沙王司马乂的埋伏圈,全军覆没。接着陆机两边包抄的意图别识破,长沙王司马乂的数千长戟骑兵中军直入,将马咸率领的最精锐的近卫部队击溃,马咸也当场被枭首。于是战场成为单方面的屠杀,陆机这方士兵作鸟兽散,向七里涧逃生,只不过多半溺死,涧水甚至都被尸体阻挡而停止流动。
陆机的战败,以及成都王司马颖周边有小人进谗言,称陆机已经私通长沙王司马乂,想要叛变,再加上陆机率领的其他将领也不愿意承担失败责任,纷纷表示对陆机的不满。成都王非常愤怒,让将领牵秀去收陆机的兵权。牵秀本就不服陆机,也担心事后生变,竟然直接杀掉了陆机。
陆机对战败负有直接责任,但不是全责,甚至都不是主要责任,更别说有谋反之心。陆机有一位名叫孙拯的手下,被捕后受尽拷打,甚至骨头都漏了出来了,仍然称陆机冤枉。
经此一役,凸显出成都王司马颖这边内部不团结,且互相推责。虽人多势众,但并不拥有战胜长沙王司马乂的实力。
河间王司马顒那边听到这边战败的消息,更不敢轻易冒进,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长沙王司马乂一方也因士兵不足只能固守城池,同时长沙王司马乂在城内与士兵同甘共苦,对外战斗也胜多败少,颇得民心。
这场战斗一时间进入了拉锯阶段。

《全面战争:三国》“八王之乱”DLC中司马越的游戏形象
接着戏剧性的一刻出现了。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个王——东海王司马越的出场,打破了均势。东海王司马越和河间王司马顒一样,也是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这一辈的远房叔叔。
司马越担心时间拖下去,城内饥荒会进一步加剧,失败是迟早的事儿。在次年(304年),他和殿中将领勾结,将长沙王司马乂抓了起来。但洛阳城中仍然有一批忠于长沙王的人,纷纷起来反抗。司马越为打消这些人的念想,设计将长沙王司马乂“送”到了河间王司马顒手下猛将张方那里。张方就是一个粗人,也不会估计长沙王司马乂的名望,直接将长沙王活活烧死,时年28岁。
后果
因为八王之乱,西晋逐渐衰败,北方民族纷纷南下建立政权。316年,西晋灭亡。
结论:终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得偿所愿,入主洛阳城。长沙王司马乂这位流芳百世,被视作可挽救西晋王朝的长沙王,非但没能力挽狂澜,还成为八王之中死得最惨的一位。八王之乱高潮之后接近尾声,西晋,同样也进入寿命的读秒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