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成都王司马颖专权;后果:西晋灭亡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专权不满。遂借助胡兵以及联合其他诸侯起兵反抗。
公元304年7月,东海王司马越与成都王司马颖展开荡阴之战。此战之后,司马越和司马颖的“军备竞赛”提升,纷纷引进胡人参与中原战场。
那么,为何这两位曾一同消灭长沙王司马乂的“战友”,此时却拔刀相向呢?
简单来说,这是由司马乂死去后新的权力结构决定的: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权倾朝野,东海王司马越不甘人下,谋求最高权力。
先来看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顒方面:
事实上自从长沙王司马乂被烧死后,晋惠帝又成为了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和东海王司马越三人的“玩物”。成都王司马颖被封为丞相,后在河间王司马顒的建议下,废掉太子司马覃,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
晋惠帝的族谱
可是皇太弟司马颖并没有和皇帝一起在洛阳,而是将禁军换成自己人后,搬回了老家邺城,继续遥控洛阳。而司马颖的排场,俨然如皇帝一般,处处展现着不臣之心。他还重用身边的宦官孟玖,就是那个进谣言导致陆机被冤杀的宦官,引发大众更加不满。
成都王和河间王甚至还嚣张到管皇帝的家事,逼迫晋惠帝废掉羊皇后。羊皇后很漂亮,和晋惠帝的感情也很好。晋惠帝自然不会舍得皇后,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百官们也十分生气,只是大家都贪生怕死,左右互相看看,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再来看东海王司马越方面:
东海王司马越则狡猾至极,一面与以上二王狼狈为奸,表面顺从,一面却暗自勾连长沙王司马乂旧部以及反对二王专权的势力,希望在这滩愈加混沌的水中,获最高权柄。
借助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顒不在洛阳,分别驻守邺城和长安的便利,东海王司马越等人发动政变。他们先是再次恢复了太子司马覃和羊皇后的地位,接着劝说晋惠帝御驾亲征。晋惠帝不出意外的再次答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向邺城。几日后,驻军荡阴。

邺城所在位置,
东海王司马越从探子口中得知,邺城内的军队听说御驾亲征后已大乱,便松散了军队驻防。怎知成都王司马颖手下有一猛将叫石超,忽然率5万人马气势汹汹突破越军大营,杀向皇帝方向。
东海王司马越竟然抛下皇帝逃跑了。战乱中,晋惠帝被飞箭擦伤,还好身边有一位名叫嵇绍的侍从,舍身拼挡,并驾马车想跑。不过石超很轻易拦了下来,不顾皇帝的劝说,一刀坎翻嵇绍,血溅了皇帝一身。皇帝也吓的栽倒在地上,僵硬地昏倒了。

嵇康,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嵇绍为嵇康之子
荡阴之战后,皇帝被“迎”到了邺城。时局又发生几个方面的变化:
河间王方面。司马顒派猛将张方前去支援成都王司马颖,途中却听到东海王司马越兵败的消息,便折返了回来,占领了洛阳。而刚刚恢复了身份的太子和皇后,再次被张方废掉。
成都王方面。司马颖此时犹如当年将皇帝迎入陈留城的曹操,可惜他并没有曹操的能力和运气。首先需要解决巨大的外患。
邺城东北方向为都督幽州的安北将军王浚,曾在攻打赵王司马伦的过程中没有听从成都王司马颖的命令,遂结下了仇。成都王司马颖于是派幽州刺史和演,以及乌桓单于审登去刺杀。然而刺杀当天忽降大雨,计划没有实现。乌桓单于比较迷信,认为王浚有上天保护,竟然反过来与王浚联合将和演刺杀,进而打算起兵攻打成都王司马颖。
东海王方面。司马越兵败后逃亡原驻地东海国,赶紧联系他的弟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希望一同起兵。恰巧王浚的合作意见书也到来。于是王浚、东海王司马越兄弟以及乌桓单于相约进攻邺城。
成都王司马颖对此非常着急,打算着挟持着晋惠帝回归洛阳避其锋芒。成都王司马颖手下有一员大将为刘渊,他后来成为匈奴大单于,并建立汉赵政权。此时他劝说成都王司马颖固守邺城,自己率领匈奴兵抵挡。成都王司马颖听到后非常开心,于是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
后果
因为八王之乱,西晋逐渐衰败,北方民族纷纷南下建立政权。316年,西晋灭亡。
结论:至此,八王之乱已然不再是司马家族的人之间的互相征伐,东海王司马越联合乌桓人,成都王司马颖借助匈奴人。胡人军队开始深入中原战场,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