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结束:谁笑到了最后
前因:荡阴之战;后果:西晋灭亡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东海王司马越被成都王司马颖手下石超战败,逃亡东海国,意图东山再起。

公元307年1月,晋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死亡。随后,晋怀帝司马炽继位,并招河间王司马颙为司徒。然而,在司马颙乘车赶往朝廷的路上,却被人掐死在车内。

查看完整族谱
晋惠帝的族谱

如果说八王之乱是八王之间争夺最高权力引发的乱局,那么当第七个王,即河间王司马顒的死去,东海王司马越掌控朝局,标志着八王之乱的结束。

那么,东海王司马越是如何取得最终胜利的呢?

首先是击溃了成都王司马颖的势力。

自从长沙王司马乂被烧死后,八王之乱在最后阶段出现三王争霸局面。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顒联合对阵东海王司马越。在荡阴之战中,东海王司马越败于成都王司马颖,退回东海国,也就是今山东和江苏交界一带。

很快,东海王司马越重整队伍,联合幽州都督王浚、东瀛公司马腾以及乌桓的骑兵再次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兵临邺城。

在当时,谁拥有乌桓骑兵,谁就能称霸一方

这一次进军格外顺利,荡阴之战中格外勇武的成都王司马颖手下的石超,在这一战中也无法阻挡东海王的前进。成都王司马颖和邺城中的文武官员十分害怕,便不再听从刘渊死守邺城的建议,胁迫着晋惠帝逃亡洛阳。

成都王司马颖的母亲不愿意离开邺城,成都王犹豫了片刻,这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粮食和财物,一路上只能靠着黄门(宦官)的三千文“私房钱”度日。

在路上,晋惠帝和成都王司马颖等人只能省吃俭用,吃粗米饭度日。有一天,一个老婆婆为晋惠帝献上了一只烤鸡,晋惠帝自知买不起,就只能承诺他们家免赋税一年作为补偿。

成都王司马颖的援军,匈奴人刘渊本想出兵帮助,但看到成都王不听他的建议并落魄至此,知道这个人也定不会有大气候,便不再为司马颖效力,反而自立称王,建国号汉,后改为赵。他和在成都建立成汉的氐族领袖李雄一起,开启五胡建国的历史。

成都王司马颖至此,几乎失去了所有势力,后又被追兵追赶,辗转于长安和洛阳城之间。306年,支持司马越的范阳王司马虓将成都王司马颖幽禁于邺城。或许是念同姓的缘故,并未将其处死。

长安、洛阳的相对区位,有太多的帝王都曾走过这条连接两座古都的“御道”

不过,司马虓一个月之后(10月)忽然死亡,其手下长史刘舆见到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很有威望,担心他会成为后患,便假称诏晋惠帝赐司马颖死。至此,曾一时风光无限的皇太弟,成都王司马颖退出八王之乱。

其次,是东海王司马越战胜河间王司马顒。

河间王司马顒在成都王司马颖败走邺城后,曾希望平息这场战乱。他让晋惠帝下诏,要东海王司马越入朝做太傅,与其共同辅政。司马越并不愿意甘为人下,而是要成为唯一的胜者。

因为司马越拥有取得胜利的三个要素:

第一,他拥有众多人支持,势力已成气候。

此时,晋惠帝已回到洛阳,但占据洛阳的河间王手下张方犹如当年的董卓一般,胁迫晋惠帝西迁长安,毕竟河间王司马顒的大本营在关内。此举也引发东方诸侯的众怒。

东海王司马越则在关外,被范阳王司马虓和王浚等共推为盟主,其他地方的刺史也多奔赴司马越,而不是跟从长安的晋惠帝政府。司马越与司马颙分陕而治,并且西迎晋惠帝。

不过这种局面很快被东海王司马越打破。东海王亲自率领三万大军一路向西,一路击溃河间王司马顒手下的匈奴人刘乔、刘裕父子,特别是范阳王锐不可当。这令东海王司马顒十分惊恐。

第二、河间王内部开始出现内乱。

恰巧此时,河间王司马顒内部出乱子了。河间王的参军毕垣称张方打算谋反,劝河间王杀了张方,认为杀了张方就可以平息与东军的战事。

张方可谓是司马顒手下第一悍将了,可惜没有战死沙场,而是被司马顒派人暗杀了,他的头颅还送到司马越军中。河间王司马顒事后才后悔,杀掉献谣言的那些人,可惜为时已晚。

讽刺的是,本意为了平息战争的张方头颅,也的确加速了东海王司马越对于河间王司马顒的征讨,有些河间王控制的城池,如荥阳城,其守将吕朗看到张方头颅后竟直接献出了城池。

第三,拥有锐不可当的部队,特别是乌桓和鲜卑骑兵。

在最终击溃洛阳和长安守军的几场战斗中,或者说东海王司马越最终得以取胜,离不开这支由王浚带来的这支骑兵力量。匈奴人刘乔、刘裕父子实力本强,曾击败过东海王司马越,但还是被骑兵所败。

鲜卑起兵有多强?举例来说,当时鲜卑部队已经拥有了马镫技术,极大提高了骑兵战斗力,就连后来雄霸北方的石勒,也吃过鲜卑人的亏。

鲜卑骑兵攻下长安城后掳掠多日,便跟随着司马越一同护驾晋惠帝司马衷回归洛阳。而曾雄霸关内的河间王司马顒,重新回到长安城。不过,他此时在关内也之有长安城了。后来,他在去往洛阳的路上,被人掐杀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

后果

因为八王之乱,西晋逐渐衰败,北方民族纷纷南下建立政权。316年,西晋灭亡。

结论:至此,东海王司马越把持朝政,结束八王之乱。同时,他引胡人进入中原,为后来五胡乱华埋下隐患。

阅读数 6.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