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故事集》(讲最好的欧洲中世纪故事)
《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是乔叟的诗体短篇小说集,叙述朝圣者一行30人会聚在泰巴旅店,这些朝圣者有骑士、僧尼、商人、手工艺者等,他们准备前往坎特伯雷去朝拜圣托马斯。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诗体短篇小说集,叙述朝圣者一行30人会聚在泰巴旅店,这些朝圣者有骑士、僧尼、商人、手工艺者、医生等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他们准备前往坎特伯雷去朝拜圣托马斯。店主是个爱热闹的人,自告奋勇为他们担任向导,并提议在往返圣地的途中每人来回讲两个故事,以解旅途中的寂寥,并由店主做裁判,选出讲故事最好的人,回到旅店后大家合起来请他吃饭。众人接受了店主的建议,于是次日一同踏上朝圣之途,开始讲故事。

作者杰弗雷·乔叟(1343年—1400年)是中世纪英国的一位最杰出的诗人、小说家。乔叟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受过大学教育,熟悉法语和意大利语。1357年开始出入宫廷,后常出访欧洲,在意大利接触到了但丁、薄伽丘等人的作品。这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乔叟于1400年在伦敦去世,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

乔叟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则相当于但丁在意大利文学史上的地位。自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以后,英国当时存在着用三种语言创作的文学:僧院文学使用拉丁文,骑士诗歌多用法语,民间歌谣则用英语。乔叟是第一个奠定英国新的文学语言的始祖,所以通常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他还是后来15世纪末叶直到17世纪40年代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文艺复兴的奠基人,是英国诗歌从民间歌谣进一步发展的创始者。

《坎特伯雷故事》是乔叟一生最后十余年对英国文学的巨大贡献,这部故事集没有按照原计划完成,但是已经完成的部分构成了一部规模宏大的著作。

《坎特伯雷故事》里的朝圣客是在旅途中结伴同行的,他们是从社会的各个阶层来的人物,每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爱来讲故事,这种创作手法创造性地利用了自古以来各民族的“框架故事”的传统。那三天的朝圣路程并未走完,三十几位朝圣客也还有少数人并未开口讲故事。也有些故事根本没有写完。甚至还留下了一些前后不符、彼此不相衔接,故事与讲故事的人不配合的混乱现象。

在人物的现实描写方面,乔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创始人。武士“像一位姑娘那样温和”,游乞僧胡伯脱唯利是图,赦罪僧欺诈成性,年轻侍从是宫廷式爱情的具体化身。讲到各篇故事本身的艺术性,可以特别注意到故事内容与讲故事的人物是有意识地联系起来的,因此人物类型的多样化也就带动了故事类型的多样化,不同社会阶层人物所讲 故事的类型也就各有不同。比如武士所讲的是“骑士传奇”一类的故事,女修道士所讲的是圣母奇迹传说“的故事,侍从所讲的是”浪漫传奇的故事,等等。

《坎特伯雷故事》是一座文学宝库。乔叟概括生活素材的能力和把它表现出来的艺术天才在这里有了高度的发展,尤其在戏剧性的叙述部分,他能刻画性格,为后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开拓蹊径。他珍惜旧有的形式,灌输新鲜的内容,绘制出一幅又一幅能表现当时时代风貌的现实主义画图。所以有理由借用恩格斯评价意大利的但丁的名言,把他称为英国的“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波兰华沙大学希劳奇教授在她的《英国中世纪文学及其社会基础》第十二章里对乔叟的估价是适当的:“诗人代表了中世纪文化中积极方面的最优秀的传统,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的确,乔叟笔下的生活画图表现了中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生气勃勃的乐观气象,他能大胆揭露僧侣的腐朽,严肃地考虑妇女的命运问题,以积极肯定生活的态度去对待爱情问题。

在充分肯定《坎特伯雷故事》的杰出艺术成就的同时,应该看到,乔叟未能摆脱当时的宗教思想束缚,往往以宗教家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善与恶,并且宣扬了消极容忍的人生哲学。此外,乔叟和薄伽丘一样,在某些地方,是用对于市民阶层的纵欲抱着欣赏的态度来讴歌爱情,反对禁欲主义,这些是人们所不应赞赏的地方。

阅读数 5.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