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鲁国东面的莒国,为何会被视为“东夷”?

春秋时期,与齐国、鲁国两国相连的莒国,a同样都位于今日的山东地区,为什么仅有莒国还被视为东夷?原来,这主要是由于周人在灭商之后,就曾经东征位于齐鲁之地的奄、蒲姑等大国,并扶植齐、鲁两国以控制东方。剩下的,还有莒、莱、徐等东夷民族组建的国家。但除了民族组成之外,莒国之所以一直没有被归类为周人势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莒国尚有夷族遗风。1975年春天,在莒南县城大店镇发现的两处殉人墓葬,正好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墓葬位置示意图

根据报告指出,这一号、二号两座墓葬中,分别各殉有十人陪葬,还有若干牲畜遗骸。这种殉人葬的方式,正是典型的“东夷民族”习俗。莒国长期保有这种行之有年的传统,甚至还影响了周边的齐鲁两国。一号墓与二号墓中,虽然都有人殉,但是侍奉的主子不同生前与死后的对待也截然不同。首先提到一号墓,该墓中葬有十人,皆为成年,分散在墓主的东、北、南三个方向。从遗骸的情况看来,没有施刑虐待的痕迹,推测应该是与墓主相关的仆从或奴婢。

一 号墓平 、 剖面图

但是二号墓的殉人情况就不一样了。人殉遗骸围绕墓主,并且其中还有几具少年遗骸。根据与墓主的相对位置来看,这些人殉还有其他规律。例如,放置在墓主头部方向的遗骸,骨架完整,还有简单的陪葬品,推测应该是墓主的侍从。但放置在墓主足部方向的遗骸,骨架有明显的平整断裂,应该是受刑的奴隶。另外,在二号墓中,还有一只卷曲的狗骨架。

玉饰

考古人员再根据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发现二号墓的墓主很可能是莒国的国君之一——莒兹丕公。据记载,莒兹丕公是春秋时期的莒国国君,己姓,名期。莒国在经过兹丕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等四位国君的发展之后,逐渐跻身列强。而在兹丕公一朝,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正是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始祖鲁庆父,逃奔莒国后被出卖的事迹。当时,鲁桓公下有四子,其中,排行第二的便是庆父。庆父在兄长鲁庄公继位后,一直计划谋夺君位,更与庄公的夫人过分亲密。他在庄公死后,前后设计杀死继位的公子般与在位的鲁闵公。后来,更自己夺位称王。鲁国上下皆意欲声讨庆父,庆父不得已之下,投奔莒国。

后来,莒国因为想要鲁国赠予的贿赂,出卖了逃往在莒国的庆父。但是,人是交上去了,贿赂却迟迟没有送来。于是,莒鲁两国交恶,并持续征战不断。终于,在公元前634年,卫国宁庄子调停鲁、莒两国,鲁僖公与莒兹丕公、宁庄子先后在洮、向会盟,重结旧好。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