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破匈奴:大兵团作战典范
前因:赵武灵王改革;后果:肥之战。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赵武灵王改革: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下令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政策,改穿方便作战的胡服,学习骑射技术等。这就为后来赵国大将李牧匈奴奠定军事基础。

公元前244年,战国末年最杰出的赵国将领李牧率领赵军在代郡(今河北蔚县)和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县)一带,成功围歼匈奴主力10万骑兵。此战之后,十多年间匈奴不敢再进犯赵国边境。

这场战役是有文字记载以来首次大规模对匈奴作战,也是先秦战争史上以步兵军团全歼骑兵军团的典型战例。

李牧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因为他常年驻守边疆,与匈奴多次交手,所以非常了解匈奴骑兵的特性。那就是机动性强,但冲锋肉搏的近战,骑兵的伤亡概率更高。

影视剧中一战封神的李牧

以退为进就是李牧最初面对匈奴骑兵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杀猪宰羊,犒劳士兵,又亲自教习射箭骑马,以此来培养将军与士兵的信任感,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当发现匈奴军队时,不攻反退,立即入营寨自守,坚壁清野避免接战。

就这样,匈奴屡次来犯都毫无所获。因为从战国到汉代前期,游牧族的骑兵既无脚蹬,也没有马上近距离作战经验,所以从未进行过对城池、堡垒的大规模攻坚战,自然也就抢不到牲畜粮食了。

汉之后,马镫的发明

李牧以退为进的策略原本是要迷惑匈奴单于的,结果却让赵王以为李牧怯战。于是召回了李牧,另选将军驻守。结果,一年不到,冒失出军的赵兵被机动性极强的匈奴骑兵打的伤亡惨重,屡次失利。无奈赵王只得重新调回李牧。

经过几年的经营、训练,赵军战斗力大为提高。李牧认为歼灭匈奴的时机已经成熟。他精心筛选出了一支多兵种的出击兵团:骑兵1.3万人,战车1300辆,步兵5万人,弓弩手10万人,总兵力达到20万人。

冷兵器时代的步兵兵团

一切准备就绪,李牧开始放出吸引匈奴的诱饵,那就是满山遍野的牛羊。果然,匈奴的一小股骑兵奔着牛羊而来。李牧假装战败而逃,故意丢弃牲畜让匈奴兵抢掠。

当匈奴单于得知赵军“溃逃”的消息后,信以为真,亲率10万骑兵深入赵境。当匈奴大兵团到来之时,却看到正面迎战的是李牧的车阵。严密排布的战车阻碍了骑兵的行动,匈奴兵团顿时陷入混乱。

这时,李牧即刻向弓弩手下达发射命令,万箭齐发,尤如雨下。同时,李牧亲率骑兵和精锐步兵绕道匈奴军侧部。当匈奴攻势受到赵兵车阵的阻碍时,李牧指挥的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两面夹击匈奴骑兵。

无马镫的弓箭骑兵直接冲入这种军阵,无异于自寻死路。因为骑兵所用的弓远不如步兵弓弩射程远,战马作为射击目标也较大,而且步兵还能得到盾牌的保护。所以战国和秦汉之际,几乎没有单纯骑兵击败成建制主力步兵的战例。

经过激烈的肉搏战之后,除了匈奴单于率领的亲卫部队突出重围之外,来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灭。

之后,李牧乘胜前进,灭褴国(今河北蔚县),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声威大振。

后果

肥之战: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之后,开始在抵御秦国战争中崭露头角。公元前233年,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石家庄)大败秦军,取得了一次成功的截击战。

结论:李牧作为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通过灵活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之法,创下步兵团全歼骑兵团的经典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数 7.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