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代翼:手足相残
前因:曲沃桓叔受封;后果:晋献公尽逐群公子。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曲沃桓叔受封: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将自己的叔叔成师分封到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史村镇)。曲沃是座大城,人民众多。成师占据曲沃后,晋国形同分裂,很快就开始内斗。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攻占晋国首都翼(今山西省翼城东南)城,晋侯缗(mín)被杀,史称“曲沃代翼”。随后,曲沃武公用晋国的宝物、器皿贿赂周釐(xī)王,换取周釐王的承认。于是,作为小宗的曲沃武公正式代替大宗,成为晋国的国君。

查看完整族谱

晋武公的族谱

周朝实行宗法制,在一个诸侯国里,嫡长子继承国君位置,是为大宗;其他儿子或者宗室子弟,可能被分封,另立为小宗。小宗被分封之后,在其封地内部的地位,相当于君主,但是对外仍然要服从大宗。曲沃小宗造反取代大宗,占据整个晋国,堪称大逆不道;其过程也十分漫长和血腥,曲沃一系花了三代人六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一壮举。

曲沃代翼的第一步是,曲沃桓叔分裂晋国。

晋穆侯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姬仇,老二叫姬成师。当时晋国有个贤人叫师服,曾经评论这两个人的名字,说:“国君太奇怪了,给嫡长子起了一个不好的名字,老二的名字却是‘成就他’的意思。晋国以后要乱了。”

师服表面上是在评论名字,实际上他很可能看清了晋国内部的形势,就是次子成师手下的势力很强,有作乱的能力。

姬仇继承君位,即晋文侯,晋文侯的儿子是晋昭侯,晋昭侯把曲沃分封给叔叔姬成师,从此成师被称为曲沃桓叔。

曲沃这座城,比晋的国都还要大,晋昭侯为什么要分封曲沃呢?很有可能是曲沃桓叔的实力太强,晋昭侯被迫给他一座大城。

曲沃和翼城的位置

曲沃桓叔在曲沃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使得晋国人民纷纷归附。同时,曲沃桓叔在晋昭侯身边安插内奸,准备夺取政权。

公元前739年,内奸杀死了晋昭侯,准备迎接曲沃桓叔进入首都,取代大宗,但是晋国大宗势力仍然不弱,杀死内奸,立昭侯的儿子为晋孝侯,把都城从绛都(今山西省曲沃和翼城交界)迁到翼城,远离曲沃,使曲沃桓叔没能得逞。不过此役开启晋国内战,双方争斗六十多年,不死不休。

曲沃代翼的第二步,曲沃庄伯两次进攻翼城,削弱大宗。

曲沃庄伯继承父亲的遗志,直接率军进攻翼城。这段时间,翼城连续遭到附近赤狄部落的攻击,实力衰弱,被曲沃军一举破城。曲沃庄伯杀死晋孝侯,晋国大宗势力从外国搬来救兵,才击退曲沃庄伯。大宗另立晋鄂侯继位。

曲沃庄伯不甘心,向周桓王行贿,取得周桓王和附近诸侯国的支持之后,再次进攻翼城。周桓王一方面想维护周王室权威,另一方面为了一点贿赂就带头破坏宗法制,可见周王室此时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

这一次,曲沃军也取得了胜利,驱逐晋鄂侯,眼看就要成功代翼。周桓王可能是良心发现,也可能是拿到贿赂之后就反水,转而支持翼城,帮助晋国大宗击败了曲沃军。曲沃庄伯只好退兵。但是经过这两次大战,晋国大宗只能依靠外援才能自保。

曲沃代翼的第三步,曲沃武公成功消灭大宗,并取得周王室的承认。

大宗在周桓王支持下,试图反击曲沃,扭转局面。但是从实力对比上看,曲沃明显更强。在前709年的一次决战之中,曲沃武公和晋哀侯都亲自率军,想要一举攻灭对方主力。曲沃武公身先士卒,领军击败晋哀侯,并将其活捉。

晋国大宗再立小子侯为国君。曲沃武公随即杀掉晋哀侯。过了几年,曲沃武公又设计诱杀小子侯,可是依然没能取代大宗,因为周桓王再次派联军击退曲沃武公,拥立晋侯缗。

经过这么多次折腾,晋国大宗的势力已经十分衰微,只能依靠周王室的支持苟延残喘。曲沃势力已经完全压倒大宗。曲沃武公不再着急取代大宗,而是专心积攒实力,消灭周边小国,稳固自己的统治。

曲沃代翼关系图

前678年,曲沃武公终于走出最后一步,一举攻灭晋侯缗。这时周王已经换了两代,周釐王在位。曲沃武公把缴获的晋国宝物送给周釐王。周釐王拿人钱财替人办事,承认曲沃武公为诸侯。至此,曲沃代翼彻底完成。这一过程中,曲沃一系共杀死五位国君,驱逐一位国君,可以说是十分残酷。

后果

晋献公尽逐群公子:晋献公即位后,为了防止小宗取代大宗的一幕再次上演,将曲沃桓叔、曲沃庄伯的后代消灭殆尽,并立下规矩,以后晋国公室子弟都要送到国外去。

结论:长达六十多年的内战,使晋国小宗取代大宗,并且得到周王室承认,这极大破坏了宗法制,使天下诸侯看到,弑君夺位之事,只要你有实力,就完全可以做。晋国为防止曲沃代翼重演,晋献公把绝大部分宗室子弟要么杀掉,要么送到国外。这种做法,埋下了后来三家分晋的伏笔。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