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外之战:信陵君合纵抗秦
前因:邯郸之战;后果:蕞(zuì)之战。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邯郸之战:公元前257年,战国后期秦国发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国信陵君窃取兵符救赵,成功击退秦军。事后,他怕魏王怪罪,留居赵国十年不归,秦国趁机攻打魏国。

公元前24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率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

这已经是自从魏相公孙衍发起五国联合抗秦的“合纵”战略以来,第四次联军攻秦了。可以说,战果显著,不仅将秦军追赶到函谷关外(今河南灵宝北),挽救了魏国的危局,更让信陵君从此威震天下。

信陵君,本名魏无忌,是魏安釐(lí)王的异母弟弟。自从十年前魏无忌在邯郸之战中大破秦军之后,魏安釐王将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封给他,这才有了信陵君的称号。

影视剧中的信陵君

但也因为信陵君在邯郸之战中,通过矫诏手段,窃取魏国兵符来救赵,从而与魏安釐王产生嫌隙。此后,信陵君“留赵十年不归”。

这次强秦在将领蒙骜的率领下,进攻魏国河东地区(今山西南部),直接威胁到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情急之下,魏王只好请求信陵君回国救难。

五国攻秦

可这位傲娇的贵公子怎么肯轻易回去。信陵君随即告诫下人:谁敢私自与魏王的使臣联络,立斩!

在战国时代,富豪间非常流行在自己府中养一群谋士,叫“食客”。作为富二代,信陵君出手自然大方,吸引方圆几千公里的士人纷纷投奔。全盛时期,信陵君的门下有多达三千食客。

既然信陵君下令,这些门客们都不敢劝信陵君回国,即便此刻魏国危在旦夕。

可有两个门客偏偏不怕死,他们就是毛公和薛公。毛、薛二人曾经只是混迹赌场和酒肉场所的混混,是信陵君发现了他们身上的才能和胆识,这才收入麾下,委以重任。

这天,毛、薛二人主动来劝信陵君,说公子之所以受赵国敬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背后有魏国。如今秦国进攻魏国,公子毫不顾念。假如秦军攻破大梁,把公子的祖先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

信陵君一向最注重声誉和面子,毛、薛二人正好击中他这一点。结果,话还没说完,信陵君脸色立刻变了,马上嘱咐车夫套车,要回去救魏。

魏王见到信陵君之后,兄弟俩还表演了一出“亲人终相逢”的哭戏。这次,魏王大方地将上将军印交到信陵君手中。于是,信陵君领兵的消息很快传遍各国诸侯,赵、韩、楚、燕等国纷纷遣兵救魏。一场合纵抗秦的大战终于开始了。

合纵攻秦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将蒙骜军,五国士兵都畏缩不前。因为之前秦军已经攻占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魏国的汲城(今河南汲县)、高都(今山西晋城)两地。可以说,秦军的进攻势如破竹。

此刻,信陵君深知最需要做的就是振奋军心。他亲自冒着被流箭射中的风险,率先冲锋,冲入秦军阵营。联军顿时士气大振,紧随着他们的上将军,从侧面进攻蒙骜军。

结果,秦将蒙骜腹背受敌,战败而逃。信陵君带兵乘胜追击到了秦国的边境函谷关,吓得蒙骜紧闭关门,再不敢开门迎战。相持数月之后,联军只得撤回。

函谷关相对位置

此次合纵攻秦取得了巨大胜利,魏国被围困的危机得以解除,信陵君也因此威震天下。各国诸侯甚至都向他进献兵法,还编撰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

魏安釐王更是为表彰信陵君,拜他为上相,封邑五城。但魏王从此更加怀疑位高权重的信陵君了,于是借机收回了他的兵权。信陵君从此心灰意冷,每日沉迷酒色,抑郁而逝。

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后果

蕞(zuì)之战:秦军在信陵君指挥的河外之战中大败但并没有停止扩张势头。公元前241年,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在临近秦都咸阳的蕞(今陕西临潼)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战。

结论:河外之战是战国后期合纵抗秦大战略下的一次重要胜仗,也是上将军信陵君威震天下的时刻。他减缓了秦国扩张的速度,但无法挽救走向失败的攻秦计划。

阅读数 7.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