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牙人如何抢夺马六甲?
文/全历史 拾贰酱
从此,联通全球航运的黄金水道落入葡萄牙之手。这是葡萄牙人在大航海时代称霸的重要一步,也揭开了东南亚殖民历史的序幕,马六甲的命运从此与亚洲、欧洲以及整个世界相连。
马六甲王朝位于印度洋安达曼海和中国南海之间,拥有沟通当时世界两大强国——印度和中国的天然海峡。郑和下西洋(此处可a至1430年1月19日的南京)去到的满剌加国,就是马六甲王朝的前身,他们充分利用起郑和建立的贸易网络,和连接东西印度洋的战略地位,靠着收“过路费”成为一方富甲。

当时马六甲人早有防备,实力也不遑多让,为什么最终输给了葡萄牙人?
首先,葡萄牙人做了精心准备,先拿下印度作为跳板。
在欧洲吃瘪的葡萄牙向海洋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他们对遍地黄金、盛产香料的亚非地区充满幻想。最终在达伽马(此处可a至1497年7月8日的里斯本)的远洋航行中,美梦成真。可以说,没有人比葡萄牙更渴望这里的财富。
葡萄牙人先在实力更为强大的印度建立了殖民地。他们耗费整整两年的时间,在果阿(今印度果阿邦)建立了总督府、教堂、学校和军事基地。葡萄牙冶炼厂和造船厂产出的武器与战船,世界闻名。此时,葡萄牙印度总督亚伯奎(Afonso de Albuquerque),由于征战西印度洋无敌手,被冠上了“大征服者”的称号,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通往东印度洋的咽喉——马六甲。
向马六甲开拔前,亚伯奎派一支十几个伪装成商队的侦察兵,声称要进城交易。马六甲早对葡萄牙人有所防范,干脆将计就计,摆下鸿门宴引敌人入城。夜间,马六甲军队发动突袭,拘留了已经上岸的人员。葡萄牙人只有商船首领和小部分人得以逃脱,临走前他们还试图用大炮轰城,但没有造成伤害。
葡马之间的梁子,这就算结下了。
侦察失败的葡萄牙人,把目光投向了马六甲人头攒动的集市。情报交易也是交易,只要有钱,还怕买不到马六甲的城防图吗?
果然,从马六甲来往最频繁的明朝商队口中,葡方掌握了马六甲的守备机密。
再次,马六甲王城先天不足,海军力量薄弱。
马六甲国王的“鸿门宴”计划失败后,立即投入了加固城防的工作,他们在城墙上布置了更多火炮,雇佣了2万专业军人,并全部配备火器。此外,还从印度购买战象,用来冲散登陆后的敌人阵列。

15世纪后期开始,欧洲战争进入火器时代。马六甲王朝组织战象冲锋变成了一种自杀行为。
马六甲靠山面海,有着易守难攻的优势。但他们的劣势是海军力量不足,且粮食紧张。从国王的战略中可以看出,马六甲人认为只要坚守王城便可化解葡方的进攻。
而这,正中葡萄牙人的下怀。他们拥有印度洋上无可匹敌的海军,以及最畅通的战略补给航线。
1511年7月,亚伯奎率领1000名士兵和16艘战船抵达马六甲。他们只用了两个最简单的办法,就击溃了马六甲2万守军和精心布置的防御系统:一是火攻,二是断粮。
大火烧穿了马六甲的防御栅栏,大炮吓跑了凶猛的战象。最终,被切断补给的马六甲王城,经过一个月苦战宣告沦陷。

马六甲王城地形图
葡萄牙人依靠印度洋的海权,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殖民帝国,实现了咸鱼翻身,和西班牙一起成为了欧洲新贵。由于流入国内的黄金白银数量太大,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马六甲和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历史才刚刚开始,他们的16世纪,被称为“葡萄牙人的世纪”。
从葡萄牙人到荷兰人,再由荷兰人到英国人,马六甲几经易主,它的近代史,几乎等同于一部殖民帝国的发展史。马六甲人见证了最繁华的商业贸易,也见证了最血腥的殖民战争。那么,这方人人都要争夺的“黄金水道”,除了有着必争的战略地位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值得人们前赴后继,不惜代价地争抢呢?
第一,超高的回报率。
欧洲的香料来源长期被阿拉伯人把控,又贵又难买。当达伽马到达印度的时候,面对遍地的胡椒和丁香,眼睛都看直了。光是他们从一个港口中带回的香料,就赚取了50多倍的利润。
葡萄牙人还发现,东南亚地区实际上处于一个分裂割据的状态,各国对于印度洋航线生成的财富,形成了一种和平共享的关系。
但是,如果葡萄牙人能够以武力统领这些印度洋上的商品集散地。那么,葡萄牙就能独享亚欧之间所有的海上贸易利润。
第二,狂热的宗教传播。
西欧与西亚之间因宗教问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导致在做生意的时候难免出现摩擦。而从中世纪以来,印度洋周边就成了穆斯林的世界。葡萄牙在东南亚的征服,也是宗教传播的一部分。
具体表现在占领马六甲之后,葡萄牙人打通了去往东亚的航线。近2亿人口的明朝是葡萄牙人传教的最佳选择。因此,位于南海的澳门不仅成为葡方商人的聚集地,也是沙勿略(此处可a至1534年8月15日的巴黎)、罗明坚、利玛窦(此处可a至1610年5月11日的北京)、郎世宁(此处可a至1766年7月16日的北京)等耶稣会士传教的窗口。
明清对澳门的忽视,以及葡萄牙人在此长期的经营和居住,导致了近代两国对澳门所有权的争执。
小小的马六甲海峡争夺战,不仅给东南亚文明的带来了侵略和突变,还牵动着殖民帝国的兴衰荣辱。从欧亚的冲突,到世界的融合,每一次战争都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进步。(详见规律2 - 交流促进步:民族间的可接近性与部门协作)
历代评价:
1、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将统治亚洲。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2、谁主宰马六甲,就等于一手控住威尼斯的咽喉。
——托梅.皮莱资(Tomé P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