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黄池之会;后果:吴起变法。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与晋定公举行的黄池会盟中,争夺中原盟主之位。之后,夫差开始兴兵伐楚。楚国大夫白公胜击败吴军,斩获大量军械辎重,并以献战利品为名,发动楚国王室政变。
公元前479年,春秋末年楚国大夫白公胜以向楚惠王进献战利品为名,带兵进入郢(yǐng)都(今湖北江陵),杀死了楚国的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还劫走了楚惠王,史称“白公胜之乱”。

古人认为,白公胜是篡权谋反的代表。但近代学者郭沫若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白公胜事件是“一次革命”,就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一样,送走了春秋时代,迎来了楚国的战国时代。
关于白公胜之乱的判断,要从他的身份开始说起。白公胜,原名熊胜,楚平王的嫡孙、太子建之子。楚平王因为轻信了佞臣费无极的谗言,要杀太子建。受牵连的还有楚国旧臣伍子胥的父兄。
当逃到郑国的太子建被郑人所杀之后,熊胜就随伍子胥逃奔吴国。终于,三十多年后,楚惠王召熊胜回国,并赐予他楚国封土——白地(今河南息县),从此他就被称为白公胜。
白公胜一直想替父亲报仇,于是求楚惠王帮他攻打郑国。可结果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为了对付强敌晋国,主张楚郑结盟。这兄弟俩都是楚平王的庶子,也就是白公胜的叔父。
白公胜从此怀恨在心,开始了他的篡位计划。
但与历史上其他谋逆分子不同的是,白公胜竟然直言不讳要造反。这天,他正在磨自己的剑。司马子期的儿子平看见了就问:“你是王孙,何必亲自磨剑呢?”
白公胜直言道:“我白公胜向来以直爽著称,如果不告诉你,岂不是枉费了我的名声。我是为了杀你父亲才磨剑的。”
平回去就把这话告诉了子西、子期。谁知子西却没有当真,还说“白公胜就像我羽翼下孵化的鸟蛋,我的位子以后还不都是他的。”
子西认为白公胜既是嫡孙,又屡次击退吴国的进攻,所以他比自己的儿子更有资格继承王位。
终于,这年7月,白公胜找到了作乱的借口,那就是向楚惠王进献斩获的兵器。他带兵闯入王宫,举剑就要杀子西,子西为了尊严,最后用长袖掩面而死。而气愤的子期拔起身边的樟树向这群逆臣挥去,最后也死在白公胜剑下。

接下来,就轮到楚惠王了。白公胜的属下石乞劝说他杀了惠王,否则篡位就无法成功。可白公胜不肯,只是将他关在了宫殿里。石乞仍然不放弃杀惠王的心思,幸亏这时楚国大夫圉(yǔ)公阳在宫墙上挖了个洞,偷偷将惠王背到了王后宫中,这才免于一死。
白公胜想要另立楚平王的庶子子闾为楚王,可子闾不答应。白公就杀了子闾。
白公胜作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楚国大夫叶公子高耳中。他就是典故“叶公好龙”的主人公。叶公顺势而起,集结城外“国人”一起讨伐白公。结果,白公胜战败,逃入山中,自缢而死。

平定白公之乱后,惠王得以复位,而平乱有功的叶公坐上了令尹和司马的双重职位。最后,叶公还是选择了功成身退,主动让贤。不过,叶公开启的楚国令尹当政先例,客观上为之后权臣与国君发生权力冲突埋下伏笔。
现在再来看白公胜之乱的性质,无论是他的身份、目的,还是诛杀的人,都只是楚国王室内部的纷乱,还上升不到战国时代的特色——大夫窃国的地步。
不过,这场谋反事件客观上确实是春秋末年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和生产关系出现的标志,那就是像白公胜的属下石乞等想要靠军功获得封赏和俸禄的士族,他们代表着一种不同于世卿世禄的私有制时代到来了。
后果
吴起变法:白公胜之乱最终被叶公子高平定,叶公也因此成为楚国令尹兼司马,集军政大权一身,形成了后来楚国权臣与国君权力失衡的局面。为解决这一矛盾,楚悼王当政时期支持吴起,开始了一场政治、军事改革运动。
结论:白公胜之乱既是楚国王室内斗的一个特例,又是春秋末年私有制生产关系到来的时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