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池之会:夫差霸业的顶峰
前因:夫椒之战;后果:勾践灭吴。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夫椒之战:公元前494年,夫差亲率大军伐越,终于在两国交界夫椒山(今太湖洞庭山)击溃越军。大败越国之后,夫差继续逐鹿中原计划,这才有了他与晋定公黄池之会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挑战晋国霸主之位,亲自率领精兵数万,由水路北进,长途跋涉两千里,到达宋、卫、郑、晋四国的交界地——黄池(今河南新乡),与晋定公、鲁哀公以及周王朝卿士单平公会盟。

夫差与各国国君,经过一番权力角逐之后,如愿坐上中原盟主之位。这次的会盟让夫差的霸业达到顶峰,史称“黄池之会”。

春秋争霸

按照以往诸侯会盟的通例,歃血为盟需要推举一位盟主。于是,吴王夫差主动派大夫王孙骆前去与晋国上卿赵鞅草拟盟书,让手下先去打头阵。

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切磋,第一步先自报家门,亮明正统。王孙骆认为吴王才有资格当盟主,理由是“于周室,我为长”。意思是吴王夫差与周王室同属姬姓,开国之君更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所以吴人最有资格。

晋人赵鞅也非常聪明,立即拿出凭据驳斥王孙骆。赵鞅说我们晋国“于姬姓,我为伯”,认为在姬姓诸侯中,晋国历来都是霸主。

既然论正统性,吴、晋争执不下,吴王夫差就使出了第二招:亮实力。

夫差随即下令,连夜造饭喂马、秣马厉兵。结果,天还没亮,三万名吴国装甲士兵竟然已经在晋国军营外,整齐排列的方阵严阵以待。

吴王夫差亲自敲响战鼓,军中万人呐喊应声,气势震天动地。晋定公被吓得惊恐万分,赶快派人询问原因。吴王夫差回答:周天子有命,如今周王室势微,需要姬姓国公护佑。我夫差日夜兼程,虔诚地赶来,就是为了“事君”。

黄池会盟遗址

在这里,夫差拿出的舆论武器仍然是“尊王攘夷”的幌子。在他的外交用语中,经常用到“天子”、“周室”等词语。可见,夫差也想捞到一个“勤王”功臣的桂冠。

不过,若论尊王的套路,晋人才是一把老手。早在春秋初年,晋文公就通过举行践土会盟,让周天子册封他为侯伯,从此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

晋定公认为,当初我们晋国军事实力那么强大,都不敢擅自称王,没有打破“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的原则。如今你吴王夫差竟然敢自命为“王”,实属大不敬。

对于这一点,夫差无言以对,只得答应不用“王”的称号。而晋定公也被夫差的大军给震慑住了,也做出了妥协,答应让夫差第一个歃血,做盟主。

夫差为了证明自己当这个盟主的有效性,还专门派人去向周敬王汇报会盟的成功。周敬王也赶紧表示了一下自己对吴王效忠的感激。

就这样,黄池之会让吴王夫差成功问鼎中原,达到个人霸业的顶峰。可有一个问题,夫差为什么这么急着要拿到盟主之位,甚至不惜动用全军示威,最后又为什么与晋国达成妥协,放弃“王”的称号?

那是因为在夫差个人的霸业顶峰时刻,吴国国内正遭受越王勾践的大军侵袭。越军兵分两路伐吴,大破吴国都城,太子友被俘。

为了封锁这个败军消息,夫差甚至当场在营帐中斩杀了七个知情人。可以想见他该有多么急切想要拿到这个盟主之位。

夫差为霸业而开凿邗沟

黄池之会后的归途中,得意满满的夫差还想要顺路讨伐不参与会盟的宋国,以显示霸主威风。可自家后院正在着火,不容许他久留,只得快速返回。

面对久战疲惫的军队,吴王夫差选择了用厚礼向越国求和。而越王勾践也估量着此时不能马上灭吴,于是同意了两国媾和。吴越双方达成了暂时的平衡状态。

后果

勾践灭吴:就在夫差与晋定公进行黄池会盟之时,越王勾践趁机伐吴,吴王夫差以重礼求和。此后,越王勾践围攻吴国三年之久,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军攻破吴国城池,夫差自缢身亡,吴灭。

结论:黄池之会让吴王夫差达到了北上称霸的目的,但并没有为吴国带来太多实际利益,反倒是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从此一蹶不振。几年后,终被越国所灭。

阅读数 8.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