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为潮流所动,热心创作宗教音乐;他的伟大终于被发现,但又是否因为才华?
文/全历史 锦灰堆
1750年7月28日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逝世。巴赫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逝世被看作是音乐巴洛克时代的终结。
但是,与当时盛行的华丽的宫廷音乐不同,巴赫的作品大多是风格复古的宗教音乐,这使他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作品也不被人注意,甚至被同代人当作演奏家而非作曲家。
就像梵高(请a至1853年3月30日的北布拉班特省)因为印象派风格不被主流认可而半个世纪都不被重视,巴赫的伟大也曾一度被人忽略,而当莫扎特、贝多芬等人通过吸收巴赫的音乐“养分”,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乐曲时,巴赫被冠上了“西方音乐之父”的盛名,开始受到大众重视。
巴赫在世或许不会认可这一称呼,就像福楼拜不承认自己属于任何流派(请a至1821年12月12日的鲁昂),马奈否认自己是印象派一样(请a至1832年1月23日的巴黎)。
那么,巴赫为什么会热衷创作与时代潮流不同的宗教音乐?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一个新教盛行的小镇。如果说巴赫的音乐天赋来自家族,那么对宗教音乐的偏爱源于这座新教氛围浓郁的小镇。

巴赫8岁时进入当地学校学习,内容主要是圣经、诗篇以及新教教义。巴赫的歌声很好,他不仅进入学校的唱诗班,还被选中在周日的教堂为小镇居民演唱经文歌和清唱剧。而巴赫所在的学校有一位著名的校友——马丁·路德(请a至1517年10月31日的维滕堡),正是他在十六世纪发起了德意志宗教改革,促进了基督新教的兴起。在夸耀王权的巴洛克时代,虔诚的宗教信仰使巴赫产生了将音乐献给宗教的艺术理想。
第二,巴赫希望用宗教音乐来抚慰苦难中的人。
年幼时,巴赫经历了父母相继离世的悲惨遭遇,而他从每周在教堂的歌唱中得到了心灵的抚慰。只是,传统的宗教音乐有固定的形式,巴赫发现教堂中的人们越发机械化完成仪式,让这一活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因此,巴赫尝试接触各国作曲家、演奏家甚至诗人,在日常的创作中逐步摸索改进,直到写出《马太受难曲》,一部被认为是巴赫宗教音乐的成熟之作。
这部受难曲是基于《马太福音》创作,讲述了耶稣受难的过程。为了让听众更容易地感受上帝对人类的无限怜悯,巴赫不仅在音乐上加入复杂的旋律,还特意邀请了一位世俗诗人来填词,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受难故事,让宗教音乐更贴近世俗生活。
第三,德国对宫廷音乐需求不高,给巴赫的宗教音乐留下了成长的空间。
德国直到1871年才统一(请a至1871年1月18日的巴黎),在这之前各邦国的经济实力和集权都相对薄弱,这使得当时各领主对宫廷音乐的需求远不及欧洲其他国家。
比起天主教对音乐形式做出了严格限制,新教反而推崇用音乐感化和拯救苦难中的人类。而巴赫的雇主正是因为信仰新教的缘故,更愿意赞助他创作宗教音乐,而不是像法国的路易十四那样,召集一大批艺术家耗费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仅仅是为了一场几小时的庆典。
因此,尽管巴赫使用的乐器和合唱团的条件相对简陋,但从流传下来的巴赫手稿来看,他创作的作品数量却相当可观。而且,与我们想象不太一样的是,巴赫在宫廷任职的收入其实并不低,只是因为孩子太多而让他时而显得窘迫。

巴赫的伟大在他身处的时代里并未被人留意,直到19世纪初,一场“复兴巴赫”的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影响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
那么,为什么巴赫的伟大在半世纪后才被发现呢?
第一,门德尔松等人的借鉴和推崇。
因为巴赫并不出名,所以当他死后,他的手稿曾被当作废纸贱卖,又辗转被一些天才音乐家借鉴和推崇。
谣传门德尔松是在肉铺的包装纸上看到了巴赫著名的《马太受难曲》,但无论曲谱从何而来,这都让爱好复古音乐的门德尔松感到如获至宝。他在老师朋友纷纷劝阻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重新排演这部作品。
当人们听说年轻的门德尔松要指挥一场超过百人的宏大表演时,好奇或是质疑的心态让首场演出座无虚席。人们在听完这场音乐会后,又纷纷询问,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是谁?
于是,巴赫的名字也开始出现在人们交谈中。之后,门德尔松并未停歇,他带着巴赫的其他作品到各地演出,亲自讲解其中的奥义,让更多人了解巴赫音乐的伟大。

而莫扎特则是在平时的音乐沙龙中偶然见到巴赫的作品,他借了谱子回家钻研,把精彩之处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音乐圈内的贵族和同行听过后感到惊艳,大家开始纷纷寻找巴赫其他遗失的作品。
第二,因为一生未曾出国,巴赫被19世纪的德意志人认为是民族的骄傲。
在巴赫的音乐被重新搬上舞台之前,先一步发表的居然是巴赫的传记。
当时正赶上第二次反法同盟失败,以歌德(请a至1832年3月22日的魏玛)为代表的思想家一方面羡慕法国的革命成功,又对于德意志的独立寄予厚望。而在音乐领域,德国音乐史家福克尔在寻访本民族音乐家的时候,发现巴赫的经历与对于当时大部分的音乐家大不相同。
相比那些曾经到法国或意大利游历来寻找灵感的音乐家,福克尔十分钦佩巴赫一生未曾离开过德意志的情怀。因此,他决定为单独为巴赫作传,让德意志人了解这位被埋没的民族“英雄”,而福克尔的传记在当时销量极好。
尽管巴赫的才华被众多音乐家认可,但更多的名声来自福克尔对其民族情结的极力宣扬。
巴赫一生都在为宗教奉献音乐,然而由于他和时代格格不入,生前并没有人注意到他。直到19世纪德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巴赫无意中成为了德意志人对于民族独立的愿望的共同寄托,这印证了“目标凝聚”的历史规律。(详见规律39-目标凝聚:目标一致可以使敌意消失)
历史评价:
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