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瓦尔第 | 巴洛克协奏曲当之无愧的开创者
如果把科雷利(Corelli)称为“协奏曲之父”,那维瓦尔第绝对称得上是“协奏曲之王”。

1678年3月4日,安东尼奥·卢西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出生于威尼斯,这里是当时威尼斯共和国的首都。这座城市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来自欧洲各地的游客。尽管那时威尼斯的经济实力已逐渐衰退,但她的文化引众人前来瞻仰。维瓦尔第就出生在这样一座当时引领着当时欧洲文化潮流的城市。

地震中降生

在维瓦尔第刚出生时,他的接生婆玛格丽塔·维罗纳斯女士(Madama Margarita Veronese)便为他在家中施洗。在维瓦尔第的传记中并未详细记载接生婆立刻让这个婴儿受洗的原因,只是提到他当时面临着生命危险。

维瓦尔第一生受健康困扰,他曾在写给赞助人圭多·本提沃格里奥·阿拉贡纳伯爵的信中写道:“我几乎总是住在家里,出门只坐贡多拉或马车,因为胸闷、胸痛让我行走不便。”维瓦尔第罹患的这种疾病应该是哮喘。据说在他出生那天,威尼斯正好发生了地震,这让刚出生的他就处在危险和焦虑中,所以他一生健康抱恙。或许这正是他的接生婆不得不立刻让维瓦尔第受洗以求上帝庇佑的原因!

1685年,维瓦尔第的父亲乔瓦尼·巴蒂斯塔成为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也是西西里亚联会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乔瓦尼逐渐在威尼斯音乐界赢得了名声,被认为是威尼斯最有名的小提琴家之一。另外,他也是一名作曲家,曾以Giovanni BattistaRossi为名,创作歌剧La fedeltà sfortunata,甚至亲自参演。

圣马可大教堂和广场

尽管维瓦尔第身体欠佳,但这并不妨碍他学习小提琴、作曲或参加音乐活动。他随父亲学习演奏小提琴,并在很小的时候就代替父亲上台表演。维瓦尔第的父母一共生了九个孩子,唯他一人日后从事了音乐职业。

“红发神父”

众所周知,维瓦尔第除了是一名音乐家之外,也是一名牧师,他被称为“红发神父”。他的红发遗传自父亲,前面提到父亲名字中的Rossi,在意大利语里表示红色的意思,用在名字里相当于昵称似的。

1693年,15岁的维瓦尔第开始学习成为一名牧师,但当时他并不打算成为神职人员,仅是因为牧师身份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直到25岁时,维瓦尔第才决心成为神父,不过只主持了一年半的追思弥撒之后,他就因为健康状况辞去了教堂职务,但他依然享有神父的社会地位。

维瓦尔第的传记作者迈克尔·塔波特(Michael Talbot)记载,除了健康原因辞职之外,或许维瓦尔第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音乐。维瓦尔第在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担任神父的时候,他还在威尼斯一家名为琵耶塔教养院(Ospedale della Pietà)的慈善机构中担任指挥。这是威尼斯成立的四所收容被遗弃的孩子的教养院之一,专门培养具有音乐才能的女孩。

琵耶塔教养院

维瓦尔第的职责主要是教学、训练乐团表演与音乐创作,他很大一部分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便是为这个教养院而写的。维瓦尔第带领这些女孩表演的场所也非常特别。逢周末和法定假日时,演出会安排在教养院礼拜堂楼顶的长廊内,由铁窗隔开,不让路过的人看清楚她们的面貌。女孩们出色的表演让教养院声名远播,成为威尼斯当时重要的观光景点之一。虽然维瓦尔第与琵耶塔教养院的工作关系经历过多次中断,却前后持续了三十几年,也算是相互成就。

名满欧洲

回顾十八世纪的音乐历史,维瓦尔第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维瓦尔第在世时,他就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虽然作为一个古怪的小提琴家和古怪牧师的名声很大程度上盖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名声,即便到现在也是如此,但这依然不能改变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最多产、意大利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维瓦尔第创作了500多首协奏曲,其中200多首是为小提琴而创作的,其次他为自己最喜欢的巴松管写了39部协奏曲,还有为曼陀铃、中提琴、大提琴和其他木管乐器创作的协奏曲。他的著名协奏曲大约有五分之一在他有生之年就得以出版。如果把科雷利(Corelli)称为“协奏曲之父”,那维瓦尔第绝对称得上是“协奏曲之王”。

C大调曼陀铃协奏曲

E小调巴松管协奏曲

不过,正是因为维瓦尔第在协奏曲方面的丰硕成果,他经常被认为是一名协奏曲作曲家,可事实上,他对多个音乐体裁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无论是声乐,像歌剧、康塔塔、清唱剧和经文歌,还是乐器奏鸣曲,维瓦尔第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独奏协奏曲

协奏曲真正成为一种明确的音乐门类,是在维瓦尔第手中完成的。维瓦尔第是协奏曲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尽管协奏曲这个称谓早就存在。

维瓦尔第认为协奏曲需要突出独奏家的价值,他希望协奏曲是为独奏家服务的,以显示独奏家的创作才华和演奏技巧。

由于维瓦尔第本身是一位小提琴家,他经常在协奏曲中担任主角,要么是指挥,要么是独奏者,作为一个喜欢在舞台上展现自我的作曲家,维瓦尔第必然就成了“独奏协奏曲”最具热情的创作者。这便不难解释为什么小提琴协奏曲会成为维瓦尔第创作体裁的主流。

由于维瓦尔第希望作品能突出独奏者,于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规范了乐曲的结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利都奈罗(Ritornello)曲式。利都奈罗又称为回归曲式,在演奏过程中,乐队的齐奏和独奏家的演奏会交替进行。正是从这个时期起,协奏曲才开始有了它独立且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就是突出独奏者的价值,在音乐中呈现独奏者与乐队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融合。

通过“独奏协奏曲”这样的音乐模式和体裁,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独奏家的天赋和才华,维瓦尔第的创作对突出独奏音乐家的价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维瓦尔第在巴洛克时期的整个器乐合奏领域具有独一无二意义的原因,他也因此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作曲家,比如巴赫和亨德尔等等。

1725年,维瓦尔第创作了套曲《和谐与创意的实验》,其中前四首就是广为人知的《四季》。他不仅为之冠以标题,而且为这四首作品写了十四行诗,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景色和情景,通过抽象的音乐来表达季节更替的变化,这在当时是一种突破。大家可以在欣赏乐曲“冬”的过程中感受一下音乐中蕴含的丰富灵巧的技术与和声。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冬”

病逝维也纳

1737年是维瓦尔第事业开始走下坡路的一年。他在威尼斯受欢迎的程度下降,因而他积极地向外地发展,寻找新的委托创作。

虽然身体抱恙,但他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辗转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又在1740年前往维也纳,只为让人听到自己的演奏和创作。但此时的维瓦尔第已年老多病,不再受到世人关注。1741年7月28日,63岁的维瓦尔第病逝于维也纳,他的葬礼在维也纳的圣史蒂芬大教堂举行,当时还是儿童的海顿在葬礼弥撒上,和唱诗班的其他男童一起,为维瓦尔第歌唱了安魂曲,以追思这位伟大的巴洛克音乐家。

阅读数 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