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晋文公重耳回国;后果:践土之盟
前因
晋文公重耳回国,公元前637年,重耳流亡19年后回国继承王位,是为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临濮集)展开决战,晋军大胜。此战后,春秋各国的局势为之一变,楚国暂时退出了霸主的争夺,晋国成为春秋霸主。
此前一年,楚国调集了鲁、郑、等国围攻宋都商丘,宋国派人去向晋国求救。
自从五年前泓水之战中打败宋国后,楚国已经是一个“准霸主”,中原郑、鲁、蔡、曹、宋等国都服膺于楚国。对于已经崛起的晋文公来说,只有击败楚国,他才能称霸。
晋楚一战,在所难免。
晋国正愁没理由出兵,结果理由自己找上门来了,喜出望外的晋文公即刻下令发兵救援宋国。
此时,楚国围困宋国投入的是联军的主力,直接救宋可能事倍功半。因此,晋军放弃了直接与楚国主力对抗,反而选择先进攻楚国的小弟曹国,折其羽翼,迫使楚国前来救援,这样晋国就能掌控战争的主动权。
而且,晋国打曹国也算名正言顺,当年晋文公在曹国可是遭受了被围观洗澡的耻辱。唯一的小麻烦是,攻曹就必须先跟卫国借道。可卫国也是楚国的盟国,这怎么办?
这时候晋军的态度就强硬起来了,一路东进攻曹,一路北上伐卫,用了一个月就拿下了卫国,生擒了曹共公,把这两个小国连锅端掉。这个过程中,鲁国看晋军气势高昂,竟先卫国一步投降了晋国。
卫、鲁、曹先后失陷,楚国失去了三个重要盟国,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晋国倾斜。
楚成王得知此事后,便想跟晋国议和,不打了。

但当时的楚国主帅子玉刚愎自用,不听楚成王命令,执意同晋军开战。楚成王一怒之下,只留给子玉少部分兵力与晋军周旋。
子玉固执,但不是没有头脑。他见手下兵力不多,也有了退兵之意,于是便派使者宛春到晋国军中提要求,说你恢复卫侯的君位,把土地还给曹国,我就解除宋国之围。
子玉的想法是,如果晋国同意,那么曹、卫、宋都能得到解放,我也不至于输的太惨;可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意味着是晋国执意要把这三个国家拖入战争,这样的话,楚国对三国就有了恩惠,晋国却结了三家的冤仇。
晋国显然明白子玉的用心,针对这个突发状况,立刻开了一次讨论会,要想出一个既能保证晋国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又能够继续与楚国纠缠的计策。
晋国大将先轸提议:“我们可以先与曹、卫结盟,恢复他们的土地,这样原本是楚国施与两国的恩惠,就变成了我们给予的。然后,我们把使者宛春扣留下来,子玉知道之后一定会大怒。这样下来,好人我们做了,仗还能继续打。”
就这么办。
子玉这边,听说自己的使者被扣,曹、卫在晋国的“帮助”下复国,肺都要气炸了,不顾楚成王的劝阻,整点了兵马就去追击晋军。
春秋历史上第一场大决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拉开了帷幕。
一开始,晋军看到楚国追击过来扭头就跑,一直跑了三舍的距离才停下。既兑现了晋文公当年对楚成王承诺的退避三舍的诺言,彰显了晋文公诚信的形象,又能使敌人劳师远征,军心涣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楚军元帅子玉见晋军没打先跑,骄傲轻敌,一直追击晋军到城濮以南,然后列成横阵,计划三军并列,齐头并进,正面进攻。
结果战争开始后,就遭到晋军连番打击。
晋军大将胥臣,以虎皮蒙马直冲楚军右翼。楚军战马看见一群老虎冲了过来,也不管驾车的人鞭打,没命地往回跑,楚军右翼瞬间崩溃。
晋军大将栾枝则率领部队与楚国左翼对峙。战不多时,栾枝佯装战败,还用战车拖曳着树枝,扬起尘土来迷惑楚军。楚军不知是计,全军出击,结果在中途被早已埋伏多时的晋军拦腰截断。楚军的左翼也溃不成军。
楚国中军统帅子玉看到两翼被晋军击溃,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了,急忙下令收兵,在确认已经退到安全地带后,一个人在帐中自杀谢罪。
晋楚持续近半年时间的争霸之战,以晋国在城濮的全胜而告终。
后果
践土之盟,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省境内),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晋被推为盟主,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
结论:晋文公与鲁、齐、陈、宋、蔡诸国君及周襄王会于践土,继齐桓公后称霸中原。城濮之战使晋国声威大震,而楚国多年不敢进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