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前632年践土会盟;后果: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
前因
公元前632年,践土会盟,晋文公称霸中原的会盟。
公元前627年四月十三日,晋国在崤(xiao)山大败秦国,秦军两万多人全军覆没,三名主帅被俘,这就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崤之战。
可是问题来了,在此之前,秦晋两国关系一直很铁,两国一起征楚、伐郑,晋文公还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成语“秦晋之好”就是用来说两国关系的融洽。
如此亲密的两国,为什么会刀兵相向呢?

因为秦穆公的野心。
秦国偏居于物资匮乏的西北地区,这严重限制了它的发展。为了打破这个困局,秦穆公采取的战略是:东进,占据中原的膏腴之地。
前630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一起讨伐郑国。晋国撤军后,秦国得到郑文公许诺,秦国以后可以将郑国作为东进的基地,秦穆公就背着晋国与郑国结了盟,并留下三位大夫助郑戍守。
可惜三年后郑文公去世,从晋国归来的郑国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
郑穆公是在晋国的扶持下即位的,属于亲晋派。他即位之后,郑国就很有可能成为晋国的藩属国,秦国再想东进就难了。
就在此时,身在郑国的三位秦国大夫派人来报,说他们掌握了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作内应,则郑国可灭。
秦穆公等的可不就是这一天?
公元前627年十二月,秦穆公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出兵仪式,发兵“偷袭”郑国。
秦穆公的族谱
秦军一路高调行事,一个多月才来到滑国(都城在今偃师市东南)。就在秦国大军停留在滑国休整的时候,郑国大商人弦高正好从郑国出发做生意,在滑国遇见秦军。
因为一路上秦军毫不遮掩自己的行径,弦高很快得知了秦军的意图。弦高大惊,立刻派人火速奔告郑穆公,他自己则假冒郑国使者,带着二十头肥牛作为犒军之礼,说郑国已经知道了秦军的打算,已经做好了抵抗的准备,特地派自己来见秦军主帅。
弦高的意思很简单,你们来偷袭我国,这事儿我们已经知道了。既然军情都泄露了,这仗就别打了。收下这些牛撤兵吧,你们也有台阶下。
弦高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秦国的三位主帅惊得六神无主,只好收下牛,送走了弦高。
一次偷袭任务搞得天下皆知,附近的诸侯国,包括东周天子都下令紧闭城门,防范秦军。
秦国的三位大将眼看事情败露,不敢再打郑国。仓促间,三人做了一个让他们彻底走向不归路的决定:既然我们现在身在滑国,不如就灭滑国吧。
滑国国小民弱,一直以来都是依附晋国而生,自然经不住秦国铁蹄。秦国满载而归。
滑国被灭,晋国彻底坐不住了。
秦军在没到郑国之前,瞒着晋国偷袭郑国的意图暴露得人尽皆知,已经冒犯了晋国。这还不算,秦军还顺手抢劫了晋国小弟滑国,又狠狠打了晋国的脸。晋国作为中原霸主,这口气,不能忍。
晋襄公的族谱
晋襄公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 (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围而歼之。晋襄公亲自督战,领兵的是晋国中军将先轸,亦是当世数一数二的名将,足见晋国对这场大战的重视。
可惜秦军不知道自己捋了虎须,带着金银财宝大摇大摆地准备回国领赏。
公元前627年四月,秦军来到了崤山深谷之中。
此地树木丛杂,地势险峻,秦军又被沉重的兵车所累,队伍七断八续,完全没有了队形。先轸早就埋伏在了秦军回国的必经之路上,在崤山两侧的高处布置好人马,秦军一来,立刻万箭齐发。
一时间,崤山山谷烟雾迷天,秦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爬上左山坡的秦军,全都摔下来;爬上右坡的都跳到山涧的水里。秦国将士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杀死,没死的乱成一团。不光士兵,秦军的三位主帅也都慌了神,没有组织秦军反击或者组织逃跑,反而任凭秦军士卒分头乱窜。
最终,崤之战以秦军被全歼为结束,三位秦国主将集体坐在山崖中的岩石下,束手就擒。
后果
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
结论: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全歼战,秦国第一次大规模向中原的扩张以失利告终,也直接导致秦晋之好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