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前627年,秦晋崤之战;后果:前583年,下宫之难
前因
公元前627年,秦晋崤之战,秦军被全歼。
公元前621年,赵盾跃居中军将之位,上台三年,排除异己,独断专权,走上权力巅峰。
赵盾为什么能够在晋国独断专权?还要从晋文公时期说起。
在晋文公还没有成为霸主的时候,赵盾的父亲赵衰就一路相随,跟晋文公走遍了中原诸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逐渐得到了重用。
不光是赵衰,与晋文公通行的一众贤士都得到了相应的赏赐和相应的地位。
作为赵衰的儿子,赵盾一开始就身处权力斗争的核心。

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功臣
后来,赵衰、先且居这些权臣势力逐渐做大,晋文公在世时尚能控制,但等到晋文公一死,晋襄公即位的时候,这些公卿士族的权力就已经隐隐有越过王权的趋势了。
晋襄公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但苦于没有打压公卿的能力,他只好忍气吞声,等待机会。
晋襄公的机会,在公元前622年悄然而至。
这一年,晋国的四位创业大臣赵衰、栾枝、胥臣、先且居纷纷去世。霸着高位的老臣都死了,晋襄公终于迎来了重新洗牌的机会。
按照惯例,晋国国君会在大蒐(sōu)礼上(以田猎之名举行的军事演习)重新安排公卿的排位。重新安置的人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中军将和中军副将的人选。
中军将位高权重,军政大权一把抓,是除了晋襄公之外的国家二把手。晋襄公当然想扶持自己的人坐上这个位置。这样,无论对自己巩固权势,还是对外打压卿族,都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助力。
所以他自己拟定的人选是大臣士榖任中军将,大夫梁益耳任中军副将。
可是当晋襄公把这个方案拿出来跟大臣们讨论的时候,已故中军将先且居的儿子先克却极力反对,他名为劝谏,实则威胁晋襄公说,当年狐、赵两对先王的功勋,不能忘记!
狐、赵,指的是当年晋文公流亡的时候一路相随的两位大臣,狐偃和赵衰。先克的意思是,如果不让狐、赵两家的官二代坐上中军将、副的位置,那就等于否定了这两大政治家族为国家立下的赫赫功勋,而否定这两家的功勋,就有可能开罪追随晋文公的整个功臣集团。
这么大的代价,晋襄公还真是付不起。
晋襄公的族谱
所以,到了第二年春天正式举行大蒐礼的时候,晋襄公宣布由狐偃之子狐射姑接任中军将,赵衰的儿子赵盾担任中军副将。
赵盾是如何完成从副将到主将的跨越?
这时候,赵盾放在晋襄公身边的一张牌开始发挥作用了,这张牌就是晋襄公的老师、太傅阳处父。
在前621年大蒐礼结束后,阳处父仗着自己对晋襄公的影响力,以狐氏家族式微,赵盾贤能为由,强力推动晋襄公重新举办大蒐礼,一举把赵盾扶上了中军将的位置。
晋襄公憋屈,从高位上被生生撸下来狐射姑就更憋屈。更何况,这已经不再是官位高下的问题,这根本是对狐家的莫大羞辱。恼羞成怒之下,狐射姑指使杀手刺杀了阳处父。
赵盾的反应很迅速,不等晋襄公说什么,便自行下令处死杀手,还把狐射姑赶出了晋国。
狐射姑的族谱
阳处父一死,最高兴的人其实是赵盾。对赵盾来说,折一个阳处父,不过损失一张牌而已,但已经身为中军将的赵盾却可以借着阳处父的死,一举铲除狐氏家族。
狐射姑倒了,赵盾提携先克接替了的他中军副将之职。可先克身上既没有军功,身份也不够贵重,根本没有资格担任中军副将,再加上他毫不避讳的投靠赵盾这课大树的行为,招来了箕郑、先都等失势老臣的反击。
公元前619年,士榖、梁益耳等几位失势元老联合发动了叛乱,第一刀就插在了先克的心口上。赵盾故技重施,第二次借着平乱之机清除异己。
两次大清洗过后,赵盾驱逐了狐射姑、斩掉二卿(箕郑、先都)三大夫(士榖、梁益耳、蒯得),与他同时为卿的其余五人,除了保持中立的荀林父以外,无一不遭厄运。
赵盾从此在晋国建立起赵氏专政体系。
后果
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赵氏覆灭。
结论:晋文公、襄公两代霸主统治下的晋国看起来君明臣贤、尊卑有序;而在此之后,国家却突然沦入了赵氏专权的困境,并且这个卿权压倒君权的痼疾此后还一直困扰着晋国,直至三家分晋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