槜李之战:绊住脚的“霸业”
前因:柏举之战;后果:夫椒之战。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领3万大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带击败楚军20万主力,赢得了这场柏举之战,从而正式开启吴国的称霸之路。第二步就是兴师伐越,却在槜李之战中重伤而亡。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死去,勾践刚刚继位的空挡,起兵伐越。双方在槜(zuì)李(今浙江嘉兴)一带对阵。结果吴军大败,吴王阖闾被越将斩落脚趾,身负重伤,死在败退途中。

这样的结果是吴越两国都没有想到的,因为它们最初的实力对比非常悬殊。

先看当时吴王阖闾的情况。此战之前,吴王阖闾凭借着敏锐的政治眼光,大胆改革,不仅训练吴国士兵,更是广纳人才,将楚国旧臣伍子胥、军事奇才孙武请入吴国。

正是在这两人的辅佐下,阖闾通过柏举之战将曾经称雄一时的强楚打得狼狈不堪。吴国一下威震东南,完全具有了称霸之势。

吴越争霸

于是,在接下来的八、九年时间里,吴王阖闾开始以霸主的姿态示人。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大兴吴都,建造了八座陆地城门和八座水上城门。在阖闾看来,只有这样雄伟壮观的霸王规模才配得起自己的身份。

所以,阖闾对于吴越的此次槜李之战预期是踌躇满志,势在必得。

另一方,越王勾践所处的形势就差远了。越国本来就是楚国为了挟制吴国才扶持的小国。此时,强楚衰败,越王允常刚死,勾践新登基,正是人心不稳的时刻。对于勾践来说,这场仗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决死之战。

尤其是当时,勾践两次派出敢死队去突击吴军,可对方就像阵型严整的铜墙铁壁,毫无突破口。

于是,擅长阴谋算计的勾践想到了一招制敌之法:用阵前自裁的奇观迷惑敌军。他将一些死刑犯排成三行,列在阵前。突然这些罪犯把手中的剑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口中还说着临死前的誓言:两位国君出兵作战,下臣触犯军令,不敢逃避刑罚,现在自愿伏法。

说完这番话后大喊一声,自刎身亡。吴军将士们看着这一幕都被越国的严明军纪给震慑住了,个个目瞪口呆。

阵前自刎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勾践趁机下令突击,冲破吴军的铜墙铁壁,对阖闾的军队以出其不意的袭击。

混战中,勾践的一个部将灵姑浮突然瞥见这场战争的魁首:吴王阖闾。他不假思索地挥起手中的一把长戈,向阖闾砍去。结果,一刀下去,阖闾的脚趾被砍断了。

吴军急忙撤退,在距离槜李七华里的陉地,阖闾重伤身亡。于是,吴王阖闾的春秋霸业也随之破灭了。

阖闾兵败而亡

阖闾的死也在吴越两国拉起了新的仇恨。阖闾的儿子夫差即位后,每天都派人站在庭院里,对自己喊:夫差,你难道忘了越王杀死父亲的仇恨了么?

夫差通过这样的方式时刻提醒着自己勿忘杀父之仇。终于,经过三年的准备之后,吴王夫差带兵攻打越国,在夫椒(今江苏苏州)之战中大败越王勾践,替父亲报了仇。

可缺乏君王决断素质的夫差并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没有将勾践彻底消灭。这才有了后来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结局。

后果

夫椒之战:吴王阖闾在与越王勾践的槜李之战中重伤而亡。他的儿子夫差为了替父报仇,于公元前494年在夫椒山(今江苏苏州)击溃越军。结果,越王勾践开始了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三年战俘时光。

结论:槜李之战,就像吴王阖闾在这个过程中重伤而亡的结局一样,成为他春秋霸业的终结点,同时也为后来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争霸之战埋下伏笔。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