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李悝的主持下,新法很快在魏国铺开。魏文侯顺势又任用了一批能吏,整顿各地的政务。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家由周天子册封为诸侯,揭开战国的序幕。
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任命李悝[kuī]为相,开始在魏国变法。
李悝变法涉及魏国制度的方方面面,但总结起来,都是一个目的:富国强兵。
魏国的地理位置在战国群雄的中央,北边是赵国,东、南顺时针依次为齐、楚、韩,西边则是秦国,外敌入侵的压力很大。李悝早年担任郡守的上地,就在魏国边境地区。李悝为了巩固边防,敦促百姓练习射箭,想出了一个办法。李悝规定,凡是难以厘清真相的诉讼,都要比赛射箭,谁射中靶心谁赢。于是,百姓都去练习射箭,避免打官司的时候吃亏。李悝这种灵活的手段,大大减小了变法的阻力。

等到李悝出任国相,如何“富国”就摆上日程了。
魏国地处黄河中游,很早就有人定居,经过长时间发展,已经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之一了。所以,魏国面临着人多地少的难题。
因此,李悝对农民如何种地,做出了非常详细的安排。比如说,粮食不能只种一种,必须要五谷掺杂着种,防止灾害导致全年颗粒无收。再比如说,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要种上桑树,要开菜园种蔬菜,田埂上也要种瓜果。总之,不放过一寸土地。
在李悝的主持下,新法很快在魏国铺开。魏文侯顺势又任用了一批能吏,整顿各地的政务。其中,就有邺令(今河北临漳)西门豹。

邺是个穷地方。西门豹新官上任,首先要摸一摸情况。他找来当地的老人,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难处。老人说,我们这里穷,都是因为河伯娶妻的事。
所谓河伯娶妻,就是从各家挑选婚龄女子,合适人选要嫁给河神,斋戒打扮后坐在床席上,推进河里,一开始还能漂浮,最后都沉到水里去了。这事每办一次,三老(掌教化的乡官)和巫婆都能收一大笔钱。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还有传说,河伯娶不到妻子就会发水来淹。
老人还说,当地有女儿的人家能跑的都跑了。西门豹知道这事不简单,提出要亲眼看一看。
西门豹见到选中的新妇,连连摇头,说这个女子不好,烦请巫婆您告诉河伯宽限几天,选到更好女子再送去。说完就让吏卒把巫婆扔进了水里。
等了一会,西门豹说,怎么去了这么久?请弟子去看看吧。又扔了巫婆的一个弟子到河里。最后,把三老也扔进了河里。剩下的人吓得一直磕头,再也没有人敢说河伯娶妻的事了。
河伯娶妻表面看是陋习,其实反映的是邺严重的水患问题。因此,西门豹征调民夫,在邺开凿了十二条水渠,引漳河水灌溉,从此邺成为魏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吕氏春秋》对此事有不同记载。书中说,开凿十二渠,是一个叫史起的人领衔的。史起还批评西门豹,说这人太笨,漳水在旁都不知道利用。
两种不同记载,却有相似的结局。那就是百姓一开始抱怨修渠太苦,享受到灌溉便利后,又开始称颂西门豹或史起的功绩。说明当时魏国百姓对官员的“折腾”,确实很不理解,但这种“折腾”又恰恰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魏国变法的总工程师,李悝也没少“折腾”。在三月春耕开始前,魏国要举行祭祀,由农官宣读有关农事的法律条文,其中的规定很有“强迫症患者”的风范:春天耕作时,要把地犁得像布一样平整;秋天作物成熟,要加紧抢收,就像马上有强盗要来一样。差不多耕作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
史书中称李悝的这些做法为“尽地力之教”,就是说要充分发挥每块土地的潜力,尽可能提高产量。
李悝又设置平籴[dí]法,保障农民的辛苦有充分的回报。简单说,平籴法就是把粮食分成上、中、下三等,定好价格。收成好的年份,官府收粮,收成不好的时候,官府卖粮,保证粮价平稳,农民不至于亏钱。这也是鼓励农耕的措施。
此外,李悝还制定了一部《法经》,对盗贼、欺诈、赌博等不法行为都做出了规定。《法经》的具体内容已失传,但是这部法律对战国历史的影响不容忽视,据说商鞅面见秦孝公时,就带着一部《法经》。
后果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结论: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第一次成功的变法,使魏国率先富强起来。此后的魏国,击败秦国,又消灭中山国,盛极一时。李悝的变法思想,也影响了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使其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