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晋之战:魏国“特种兵”的代表作
前因:李悝变法;后果:吴起变法。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以李悝为相,在魏国开展变法。

公元前389年,魏国西河郡守吴起击败入侵的秦军,史称“阴晋之战”。

秦军入侵的消息传来,魏军士兵没等下令,主动穿好盔甲,要求出战。吴起挑选出从来没有立过功的士兵,一共五万人,组成军队迎战。魏武侯又额外拨给吴起五百战车和三千骑兵。

交战的前一天,吴起对士兵说,如果车兵不能缴获战车,骑兵不能缴获战马,步兵不能抓到俘虏,那么击败秦军,也不算立功。吴起一席话,就是抓住士兵们想要立功的心理。结果,魏军的五万多人,一举击败了秦军的五十万人。

吴起像

史书上对阴晋之战经过的记载非常简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次“考试”,检验的是吴起在魏国练兵的效果。

吴起本来是卫国人,又曾经在鲁国做将军,听说魏国当时的国君魏文侯很贤明,他才来到魏国。

魏文侯问国相李克,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克说,吴起贪财好色,但是带起兵来,司马穰[ráng]苴[jū]也比不过。穰苴是春秋时齐国的将军,曾经击败晋、燕军队,官至大司马,所以被称为司马穰苴,是当时的名将。

魏文侯此时一门心思想振兴魏国,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愿意用。估计在魏文侯眼里,贪财好色都是小毛病,不算什么,所以任用吴起在魏国做了将军。

吴起带兵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鼓舞士气。

魏国召开庆功宴时,吴起让功劳最大的人坐在前排,用金银制成的餐具,吃的都是猪牛羊肉;战功稍差的坐中间,饮食待遇也差一点;没立功的只能坐最后,也没有贵重餐具可用。

对有功者亲属的赏赐,同样是按照战功大小,区别对待。阵亡士兵的家里,每年都有人去慰问。三年时间,魏国风气大变,人人都争着立功,上了战场就拼命。

影视剧中的魏国军队

虽然李克说吴起贪财好色,但是吴起非常懂得体恤普通士兵。

曾经有士兵长疮化脓,吴起看到,就用嘴去吮吸脓水。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开始大哭。旁人问她原因,这位母亲回答说,以前我的丈夫就在吴将军手下,也生过疮,吴将军给他吸伤口,他特别感激,打仗从不后退,死在了战场上。恐怕我的儿子也会这样啊。

当然,士气不是决定战场成败的唯一因素。阴晋之战的胜利,和魏军训练严格、装备精良分不开。

魏军的精锐叫魏武卒,由吴起创立,士兵都是万里挑一。比如说,选拔士兵有一条标准:半天时间徒步一百里。身体素质差的人,根本完不成。

魏武卒受到的待遇也不同于一般士兵。被选中加入魏武卒的人,全家免缴赋税,还可以分到田地和房屋,所以但凡有能力的人,都愿意参军。

每名魏武卒都身穿盔甲,配备弩、戈、剑,并且携带三天的口粮。当时在其他国家,士兵总是临时从农民中征召。相比之下,魏武卒这种职业军人,战斗力要强很多。

吴起率领魏武卒,一共参加了七十六场战役,战胜了六十四场,剩下的也基本是平手。秦军就吃了魏武卒不少苦头。公元前409年开始,吴起连续攻占河西的多座城池,建立西河郡

秦、魏原本是以黄河为界的,丢掉河西之后,秦国的核心区关中完全暴露在魏军面前。这让秦国非常难受,非夺回河西不可,所以才会有阴晋之战,秦军五十万进攻西河郡的事。

青铜戈,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兵器之一

吴起在阴晋以少胜多,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很强,但秦军能不能动员起五十万人,要打个问号。战国末期,秦国与赵国决战于长平,征召了全国十五岁以上男丁,兵力也是五十万左右。阴晋之战时,秦国还没有开展变法,国力和统一六国前夕是不能比的,五十万兵力很有可能是虚张声势,或是记载错误。

阴晋之战后,吴起的功勋和声望达到高峰,招来了大夫王错的嫉妒。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进谗言,魏武侯心生怀疑,下令召吴起前来。吴起走到岸门(今河南许昌),望着西河的方向哭泣着说,如果国君能相信我,有西河这个地方足以称王啊。现在听信谗言,西河也要归秦人所有了。

不久,吴起离开魏国,投奔了楚国。西河后来果然被秦国占据,魏国渐渐衰落下去。

后果

吴起变法:公元前386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楚国令尹,在楚国开展变法。

结论:阴晋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魏国打破秦国收复河西的梦想,保持住了己方的优势。然而,吴起因功受到猜忌,被迫投奔楚国,也为魏国军力衰弱埋下了隐患。

阅读数 9.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