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阴晋之战;后果:楚国称雄南方。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阴晋之战:公元前389年,魏国西河郡守吴起在阴晋击败秦军。吴起后来受到魏国大夫王错嫉妒,被迫逃到楚国。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令尹(楚国最高官职,兼有行政、统兵的权力)吴起被杀,楚国变法失败。
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联合起来,要在治丧时杀死吴起。看见手持弓箭气势汹汹的贵族,吴起慌忙逃命,跑到了楚悼王的停灵处。贵族们追上来,吴起趴在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乱王!”贵族已经顾不上许多,放箭射中吴起,楚悼王的尸体也中了箭。
悼王下葬后,太子继位,是为楚肃王。楚国律法规定,在先王尸体前动武是重罪,要夷三族。于是,楚肃王以这项罪名,族灭了七十多家贵族,肢解了吴起。

吴起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故意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利用楚国律法,一个人拉上七十多家贵族垫背。这项大罪,楚国贵族们不是不知道,那么他们为什么如此愤怒,必须要杀死吴起呢?
原因就是吴起变法,触动了贵族们的利益。
楚国一直实行封君制,就是把卿大夫分封到各地。在封邑内,封君享有绝对的权威,一切赏罚任免都由封君决定,甚至还可以有独立的武装。但是,楚王仍保留授予、收回封地的权力。
吴起弃魏投楚,受到楚悼王赏识,担任令尹,开始变法。楚国贵族的噩梦开始了。
吴起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楚国的情况,是大臣、封君“有余”,国君、百姓“不足”,也就是大臣、封君占了太多资源,侵占了国君和百姓的利益。
吴起对楚悼王说,楚国大臣权势太重,封君数量太多,向上威胁国君,向下压迫百姓,所以国家穷,军队弱。不如取消封君爵禄世袭,只传三代,再削减百官的俸禄,省下钱练兵。

紧接着,吴起又继续为楚国“瘦身”。罢免了一批无能的官员,裁撤不必要的职位,远房的宗室也都废掉了。吴起还整肃了楚国官场风气,禁止私人请托,杜绝因私废公的现象。同时,禁止向楚王进谗言,避免小人妨碍忠臣。
吴起招招打在楚国贵族的要害之处,他们坐不住了。然而,有楚悼王支持吴起,贵族们也不敢直接抵制变法,只能唱唱反调。
一次,吴起拜见大夫屈宜臼,询问治国之道。屈宜臼问吴起,你准备怎么做呢?吴起回答说,我要削减楚国的爵禄,练一支劲旅,等待时机争夺天下。屈宜臼说,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都不会轻易做出改变,你这些办法,正好相反。
吴起刚到楚国时,担任了宛令(今河南南阳),曾经向屈宜臼求教过一次。那一次,屈宜臼没有回答吴起。这次屈宜臼明确反对变法,正是因为吴起拿楚国贵族开刀,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屈宜臼不能再沉默了。
接着,屈宜臼明里暗里骂了吴起一通。屈宜臼说,我本来感到奇怪,我们大王几次违背天道,还没招来灾祸,原来是等着你这个“祸人”呢!吴起问,还能改变吗?屈宜臼说,已经不能改变了,你不如诚心做些仁慈的事。
屈宜臼的话,有些威胁警告的意味,吴起不会听不出来。可是吴起在楚国毫无根基,只有坚定变法,使王权强大起来,吴起才能站住脚。因此,尽管吴起会问屈宜臼的建议,但绝不会照做。
楚国的变法很快就见了成效。吴起率领楚军,向南占领百越之地,扩大了楚国国土,又在赵国邀约下,北伐魏国,一直打到了黄河岸边,深入魏国腹地。

当时,魏国是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吴起投奔楚国前,曾在魏国做官,一手训练出一支精锐,称为魏武卒。魏武卒战斗力非常强,曾经击败十倍于己的秦军。这一次,楚军能够击败魏军,足以证明楚军战斗力的强悍。
吴起所攻占的百越之地,大概在今天的江西、湖南、广西一带,当时还非常荒凉。吴起提出,让贵族带着属民迁过去。这样既可以开发边地,又可以削弱贵族势力。而在贵族看来,去百越之地跟流放没什么区别,他们能不恨吴起吗?
吴起正在楚国干得有声有色,意外却发生了,楚悼王突然去世。吴起一下没了政治后盾,楚国贵族开始报复,就有了“箭射王尸”的一幕。
吴起死后六十多年,也就是楚怀王在位时,楚国仍有二十多位封君,数量依然不少。其中还有一些在吴起变法前就受封了,说明吴起废除封君世袭的设想,并没有实现。吴起变法只是短暂起到了成效,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楚国的制度。
后果
楚国称雄南方:楚国变法后,吴起率领楚军向南攻占百越之地,扩大了疆域,楚国称雄于南方。
结论:吴起变法短暂振兴了楚国的军力,但是因楚悼王、吴起的死半途而废。楚国虽然跻身战国七雄之列,但是军政大权仍掌握在贵族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