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三家分晋;后果:马陵之战。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揭开战国的序幕
公元前375年,韩国国君韩哀侯消灭郑国,吞并了郑国国土(都城在今河南新郑)。
郑国是个小国,但是来头很大。第一位国君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正经的周王室成员。春秋时期,郑国打着周天子旗号,干了不少兼并小国的事,比如说殷商后裔的戴国(在今河南兰考),就是被郑国吞并的。可到了战国,周天子威信扫地,没人再听天子号令,全凭实力说话,郑国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韩国就一直憋着劲要消灭郑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韩国定都于平阳,也就是在今天山西临汾一带。韩国的地盘比另外两家要小很多,而且韩国夹在赵、魏、秦、楚几个大国之间,想扩张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往郑国所在的黄河南面发展。

韩国毕竟实力有限,灭郑之路很坎坷。韩第一次伐郑,在公元前423年,此时韩国的诸侯地位,还没有得到周天子承认。韩氏宗主韩武子带领韩军,直接击杀了郑国国君郑幽公。郑国人拥立幽公的弟弟姬骀[dài]继位,是为郑繻[rú]公。
公元前408年,韩武子的儿子韩景侯伐郑,攻占雍丘(今河南杞县)。第二年,郑国反击,在负黍(今河南登封)打败了韩军。
在这一阶段,韩国有胜有败,明显还没办法吞并郑国。韩武子、韩景侯父子,开始做出战略调整,先后把都城迁到了宜阳、阳翟。这两个地方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离郑国非常近。一旦出现机会,韩国可以很快调动军队攻入郑国。
郑繻公对韩国的动作感到很担忧,决定主动出击。公元前400年,郑繻公发兵围困了韩国的新都城阳翟。韩景侯恰好在这一年死去,可以想象,郑国估计给韩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然而,郑繻公这次没能夺下阳翟。韩国保持住了对郑国的压力,胜利的天平慢慢开始向韩国倾斜了。
首先,郑国发生了内乱。
公元前398年,郑国国相子阳被杀。根据近几年整理的“清华简”记载,子阳是被政敌太宰欣杀死的。两人分别属于郑国驷氏、罕氏两个长期执政的大家族。
《吕氏春秋》说,子阳这个人执法很严厉,他有一个仆人不小心折断了弓,怕受到子阳的处罚,于是先动手杀死了子阳。太宰欣很有可能就是利用子阳仆人的畏罪心理,指使他杀死了子阳。
子阳死后两年,太宰欣杀死郑繻公,改立郑幽公的另一个弟弟姬乙,是为郑康公。郑国的大权完全落在了太宰欣的手里。
郑国内乱之后不久,负黍之地叛乱,投降了韩国。郑国曾经在负黍击败韩国,现在韩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负黍。不过,在公元前393年,楚国伐韩,占据了负黍。虽然负黍得而复失,但是对韩国来说,只要负黍不在郑国手里就是好消息。
其次,魏、楚爆发战争,无暇插手韩、郑之间的事务。
公元前375年,郑国依附于魏国,轻视韩国。郑国没想到,就在这一年,魏国为了保证顺利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发动了对楚战争,开始进攻大梁西南方的榆关。
韩国抓住这个机会,立即发动进攻。郑国因为仗着有魏国保护,毫无防备,很快就亡于韩国之手。韩国终于实现了灭郑的梦想。
灭郑之后第二年,韩国把都城迁到了郑国故地,从此韩国也被称为郑。
吞并郑国,并没有改变韩国的弱小,史书里有很多韩国挨打的记载。比如说在公元前369年,魏国进攻韩国,在马陵(今河南范县)击败韩军。公元前358年,韩国又输给了秦国。这都说明韩国还不具备抗衡其他大国的实力。
韩灭郑,还带来一个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在郑国人申不害的主导下,韩国开始进行变法。

申不害是郑国人,早年只是一个小官。郑被灭后,申不害遇上想要不甘现状的韩昭侯,才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如果韩没有灭掉郑,恐怕就不会有申不害变法了。
申不害属于法家“术”的一派,主张国君用权术去驾驭臣下,进而牢牢抓住权力。郑国国君太弱,像郑康公只是太宰欣的傀儡,根本用不上申不害这一套。韩昭侯就不一样了。
有一次韩昭侯睡觉,手下的官吏替他盖上了衣服。韩昭侯醒来,问是谁盖的衣服。身边人回答说是典冠(管理帽子的官吏)。韩昭侯叫来典冠和典衣(管理衣服的管理),骂了他们一顿,因为典冠越权拿了衣服,而典衣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申不害的方法就是让官员猜不透君主的心思,不能搪塞君主,只能尽职尽责地干活。这种方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但在增强国力上收效甚微,韩国依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
后果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韩国受到魏国攻击,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军队进攻魏国,双方在马陵展开决战,最终魏军全军覆没,主帅庞涓自杀。
结论:韩国灭郑,扩大了疆域,但是仍是七雄中最小的国家。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改革,使韩国得到振作,短暂摆脱了受大国欺凌的局面。受国土狭小,列强环伺的地理条件限制,韩国最终成了七国中第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