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表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爱国爱民的高尚气节与人格。
楚辞是先秦时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崛起于战国时代,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它融合了南方楚地文化特色,以其浪漫奇绝的形态,闪耀着不朽光辉。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到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种文学样式。屈原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
楚辞之所以姓“楚”,不光是因为屈原、宋玉等人是出身楚地的楚人,更因为其诗歌“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正由于这些诗歌作品大量运用了楚地的民歌样式和楚方言声韵,载录了出风土物产,具备了浓厚的楚地和楚民族色彩,因而构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学风格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体裁。
相较于《诗经》所选录的都是北方的诗歌,《楚辞》所选录的则是南方的诗歌。《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25篇,《唐勒赋》4篇,《宋玉赋》16篇,但无《楚辞》之名。
《楚辞》,是刘向选集屈原、宋玉等楚人所作辞赋及后人模拟他们而作的辞赋确定的书名。如今刘向的原书已经失传,现在所传的是王逸的章句及朱熹的集注本。王逸的章句本,共有作品17篇;朱熹的集注本,共有作品15篇。朱熹的后半部所收的各篇与王逸的章句本不同。但这两种本子,都不是原来刘向所定的《楚辞》本子。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屈原、宋玉作品中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
屈原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一个作家。全部《楚辞》中,除去几篇别的作家作品外,便可以成为一部“屈原集”。屈原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表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爱国爱民的高尚气节与人格。但今人对于屈原,却不大知道他的生平;只有《史记·屈原列传》对他的生平传略作了历史的记载。
屈原为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向君主表示忠心,抒发满腔的爱国激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写下一系列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是屈原心声的真实吐露,也是他毕生经历的历史再现。它们艺术地展示了这位历史伟人的崇高形象。这些诗歌,也创立了独特的诗体形式,融《诗经》、楚地民歌、先秦诸子散文和神话传说于一炉,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在充分吸收楚地民间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基础上作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
尤其《离骚》一诗,三百七十多句、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叙事性抒情长诗。全诗语言奇美,想象奇特,构思奇绝,塑造了高大伟岸的主人公形象,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篇空前绝后的作品。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楚辞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楚辞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