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赵国攻燕国;后果:秦灭赵;秦灭韩。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赵国攻燕国: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任命庞煖[xuān]为主帅,带兵进攻燕国。
公元前233年,赵将李牧率军在肥下(今河北藁[gǎo]城西南)击败来犯的秦军。第二年,李牧在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再次击败秦军,迫使秦军暂时放弃了攻赵的计划。
李牧出征之前,秦国大军入侵,赵国形势危急。当时,秦军兵分两路入侵,由大将王翦、桓齮[yǐ]、杨端和率领,连续攻占了九座城池,上党、漳河一带(今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大部分落入了秦军手中。
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在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击败赵军,斩杀十万人,赵将扈辄阵亡,赵军受到重创。

公元前260年,战国形势图
第二年,桓齮再次东进,翻过太行山侵入赵国,又攻占了赵国好几座城。赵王迁眼看秦军势头凶猛,只能紧急调一直在北方防备匈奴的名将李牧南下,出任大将军,抵御秦军。
李牧率赵军主力出击,在肥下遭遇秦军。李牧指挥赵军一举击溃秦军,桓齮只带着少量人马逃回了秦国。
战后,李牧因功受封为武安君。秦军虽然遇挫,但是还没死心,非要灭了赵国不可。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集结两路大军,一路攻打邺(今河北临漳),一路攻打太原附近的狼孟(今山西阳曲)。这次秦军来势汹汹,连续攻占了狼孟和番吾,威胁赵国首都邯郸。李牧又一次临危受命。
秦军此次远征是渡过漳河而来,背靠河水,属于险地,而且远道而来,补给也是个问题,情况并不是很有利。赵军面对亡国之危,决心与秦军死战,士气高昂。李牧利用赵军的优势,果断出击,在番吾击败了秦军,迫使对方退出了赵国国境。

李牧像
李牧击退秦军,随即率领大军戒备韩、魏两国,防止他们趁火打劫。而秦国伐赵失败,不得不暂时放弃灭赵计划,把矛头转向了更弱的韩国。
实际上,秦国原本的计划就是先灭韩国。那么秦国为什么临时改变计划呢?
首先,赵国北伐燕国,造成国内空虚。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派兵进攻燕国,赵军北上。秦王政趁机打出救援燕国的旗号,命王翦等人出征,打算先灭了赵国。
其次,赵国实力已严重削弱。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国,前后消灭了四十五万赵军,赵国实际上已不具备单独对抗秦国的能力。而且,赵悼襄王继位后,名将廉颇受到赵国大臣郭开、将军乐乘迫害,被迫逃亡魏国,赵军丧失了一直对抗秦国的主帅。

廉颇像
这种情况下,秦国就把赵国当成了第一个猎物,而原本一直和匈奴作战的李牧,就成了抗击秦军的主帅。
有记载说,番吾之战秦军根本没打,听说赵军主帅是李牧就主动撤退了,可见李牧的威慑力之大。秦国的确是把李牧视为灭赵的第一大障碍,必须要除掉。因此,为了吞并赵国实现统一,秦军使出了反间计。
秦国出重金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李牧。郭开收了钱,就对赵王迁说李牧和另一位赵将司马尚要谋反。赵王迁信以为真,下令让赵葱、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为主帅。李牧拒绝接受命令。
李牧有能力,也很有个性,早年就有战场抗命的“前科”。当时,赵王让李牧带兵抵抗匈奴,李牧拒绝受命,除非赵王答应不干预李牧如何作战。那次赵王迫于匈奴压境的形势,答应了李牧。这次李牧再次抗命,本就心生怀疑的赵王迁被激怒了,派人逮捕李牧,砍了他的头。
李牧一死,赵军再无能战胜秦军的主帅,赵国很快就灭亡了。
后果
1.秦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入韩国,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2.秦灭赵:公元前228年,秦军在名将王翦率领下攻破赵都邯郸,赵王安被俘,赵国灭亡。
结论:李牧在肥之战、番吾之战接连击败秦军,挫败了秦国灭亡赵国的计划,秦、赵陷入僵持。秦被迫改回原战略,转而攻灭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