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李牧屡破秦军;后果:秦灭楚;秦灭燕、齐。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李牧屡破秦军:公元前233年到232年,赵将李牧率军接连在肥下(今河北藁[gǎo]城西南)、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击败秦军,迫使秦军暂时放弃了攻赵的计划。
公元前230年,秦军攻韩,俘虏韩王安。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赵都邯郸,俘虏赵王迁。公元前225年,秦军攻魏,魏王假投降。至此,合称“三晋”的韩、赵、魏三国全部灭亡。
秦发动统一战争之前,长史(相当于幕僚长)李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等人为秦王嬴政设计了统一的方略,那就是先灭韩、赵、魏,控制住中原,然后南下灭楚,最后消灭北边的燕和东边的齐。此后的秦统一战争,基本就是照此进行的。

韩非像
为什么要先灭韩、赵、魏呢?因为秦国在陕西,而韩、赵、魏三国是瓜分了晋国建立的,晋国的大本营就是今天的山西,正好在秦国的东面。所以,如果秦不先吞并三晋,根本就无法东出统一天下。
三晋之中,韩国最弱,又处在当时各国的中央,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就成了秦国的第一个目标。
公元前231年,韩国的南阳代理太守腾献出南阳(今河南西南部),投降了秦国。韩国遭到这一打击,实力更加衰弱。腾投靠秦国后,受到秦王政褒奖,被封为内史(管理京师的官员)。
第二年,秦王政下令正式攻韩。出人意料的是,秦军主帅不是名将王翦,而是刚刚降秦的内史腾。秦王政这么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内史腾熟悉韩国情况,二是借此告诉韩国人,抵抗没用,投降则是好处多多。
秦军灭韩没费太大力气,就一举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俘虏了韩王安。此后,秦国在韩国故地设立颍川郡,吞并了韩国。
灭韩之后,秦国很快就开始了对赵国的征伐。
其实,几年之前,赵国和燕国之间爆发战争,秦国就想趁这个机会消灭赵国。然而,秦军连续败给赵国名将李牧,秦国无奈,只能按原计划先讨伐韩国。

李牧像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大旱灾。秦国抓住机会再次出兵,以王翦、杨端和为主帅,分别进攻赵国的井陉(今河北井陉)和邯郸(今河北邯郸)。
秦军再次遭到李牧的顽强抵抗,双方僵持了一年多。秦国最后使出反间计,诱使赵王迁杀死李牧,改以赵葱、颜聚统帅赵军。
李牧死后,秦军大举出击,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进攻赵国南部的漳河一带,同时大将李信从云中(今内蒙古南部)、太原出击,进攻赵国北方,形成了合围的态势。赵王迁冤杀李牧,临阵换将,导致赵军士气低落,根本不是王翦的对手,很快赵军就被击溃了,主帅赵葱阵亡。
一年后,秦军攻陷邯郸,活捉赵王迁,赵国灭亡。赵公子嘉带着几百人逃到了代地(今河北蔚县),自立为代王,后来与燕国联手,继续抗秦。
这个时候,中原只剩下了魏国还没被秦国征服。
魏国地处黄河中游,国内基本都是平原,无险可守,而且距离秦国的中枢关中地区太近,只隔着一条黄河,始终处在强秦的阴影之下。加上韩、赵已经灭亡,魏国孤立无援,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前225年,秦国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攻打魏国。王贲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仗着城墙坚固,死守不出。秦军挖开黄河、鸿沟,引河水灌入大梁,泡塌了城墙,魏王假只能投降,魏国灭亡。

王翦像
秦军所向披靡,除了在赵国,几乎没遇到什么有效抵抗。说到这,可能有人会奇怪:既然秦军如此强大,各国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抗秦呢?
早年各国确实曾经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由于六国是南北向联合,这种行动就被称为“合纵”。然而,秦国占据地利,扼守崤山的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境内),堵住了通向关中的要道,六国联手也拿秦国没办法。
秦王政继位后,采纳了大臣李斯、尉缭的建议,花大钱收买各国的重臣,从内部分化各国。秦国谋士姚贾带着金银财宝到赵、燕、楚、齐等国,挑拨各国的关系,“合纵”之计也就破产了。
秦国破坏了“合纵”,加上连年整军备战,军力强盛,终于得以顺利开始统一战争,而韩、赵、魏就是秦军刀下的第一批冤魂。
后果
1.秦灭楚: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活捉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2.秦灭燕、齐:公元前222年,秦军攻辽东,活捉燕王喜,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秦军进攻齐国,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
结论:秦灭韩、赵、魏,正式开启了统一六国的战争。秦国成功进占中原,拿下了进一步消灭齐、楚等国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