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集》(浪漫主义的天才之作)
李白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天才,与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701年5月19日-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盛唐时期诗人,有“诗仙”、“诗侠”、“谪仙人”等美誉。李白的诗歌想像力诡谲变换,风格或雄奇浪漫,意境独特,或清新俊逸,或奔放恣肆,善用修辞,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在诗歌史上,李白继承了陈子昂提倡的诗歌革命,一扫南朝以来柔弱华靡的文风,后世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均深受其影响。李白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天才,与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李白的诗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代赵翼的评价更是说明了李白在文人传承中的价值——“李杜诗篇万口传”。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作者:[清] 王琦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1977-9

唐代李阳冰与李白交往颇深,李白将其认亲做族叔。李阳冰在李白病重之时为其编撰诗集《草堂集》并作序,也就是后来的《李太白集》,仅十卷。后经北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以及历代数次编注,今本三十卷。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因际遇转折,每个时期的诗风都有所不同。但李白作品绝大多数已散佚,流传至今的只有九百多首。

李白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郭沫若研究认为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这一说法影响很大,一时几成定论。

李白家族经商,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四川,开始了广泛漫游。

李白的仕途坎坷。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曾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三年(745年)就因得罪杨贵妃而去职离开长安,后来在洛阳和诗人杜甫、高适相识。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年李白届五十五岁时,安史之乱爆发。游历中的李白入永王李璘麾下任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后在流徙夜郎途中经巫山时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投奔族叔李阳冰不久,李白61岁病逝于当涂(今属安徽省马鞍山)。中国民间出于对诗人的喜爱,演化出李太白醉酒捞月而死的美谈。

周勋初在《李白评传》中提出,李白自幼深受西域文化、蜀地文化、道教文化等的影响,从而养成了一套相适应的世界观及立身处世的习惯方式,因此在他进入中原后,屡屡与主流的儒家文化发生冲突,所以虽以其天才之卓绝,却一次又一次陷入政治悲剧、家庭悲剧中,最终沦为文化冲突的牺牲品。

但这些不顺一定程度上又造就了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看来,老年流放时李白写了一些杰作,像《朝发白帝城》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将进酒》应该是“壮年干谒”时写的,《长干行》则是刚出蜀的作品。

他的诗歌涉及题材非常广泛,且在所有诗歌体裁都有千古绝唱。李白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诗、乐府诗、五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

“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全篇都是华彩。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出自《子夜吴歌·秋歌》,清初诗学大家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点评称:“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黄河之水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豪放不羁。“月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也写悲哀彷徨。

《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则将月的意象再次描摹。在哈金看来,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大量使用月亮意象的第一人,不断赞美月亮的高洁、纯粹与永恒,有点像西方语境中的超人。

2015年3月21日“世界诗歌日”,联合国邮政发行了一套邮票,分别选取呈现了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6种不同语言的代表性诗歌。汉语诗歌选取李白的《静夜思》。李白诗作自1830年代开始被介绍给西方读者。英国大诗人T·S·艾略特认为,艾兹拉·庞德翻译李白的诗歌“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 去年,哈金出版了《通天之路:李白传》(The Banished Immortal:A Life of Li Bai),是英文世界首部完整讲述了李白传奇生命历程的传记。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