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秦灭三晋;后果:秦灭燕、齐。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秦灭三晋:公元前230年,秦军攻韩,俘虏韩王安。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赵都邯郸,俘虏赵王迁。公元前225年,秦军攻魏,魏王假投降。至此,合称“三晋”的韩、赵、魏三国全部灭亡。
公元前223年,秦国军队消灭楚国军队,活捉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攻楚之前,秦王政一直在考虑由谁出任主帅。秦王政先找来大将李信问他说,要是将军你去伐楚,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回答说,二十万足够了。秦王又找来老将王翦,问了同样的问题。王翦回答,要想灭掉楚国这么大的国家,至少要六十万人。
秦王政觉得王翦老了,胆子这么小,竟然要六十万人,那还不把秦国掏空了?于是秦王政决定由李信挂帅,再加上大将蒙武一起统兵灭楚。王翦为秦国征战多年,作为主帅灭赵攻燕,立下过大功,这次王翦见秦王政不用自己,借口生病,告老还乡了。
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武各率一路秦军伐楚。蒙武攻寝(今安徽临泉),李信则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攻下平舆之后,李信继续进兵,占领了楚国都城鄢郢(今安徽寿县),然后带兵前往城父(今安徽太和)与蒙武会师。

李信像
李信连战连捷,放松了警惕,并没有发现身后有“尾巴”。楚将项燕正带着楚军,一路悄悄跟随李信大军,准备突袭。项燕跟了三天三夜,突然向李信发动攻击,击溃毫无防备的秦军,李信手下有七个都尉阵亡,被迫退回了秦国。
接到军情奏报,秦王政大怒,骂李信丢了秦军的脸。秦王政后悔没听王翦的话,亲自跑到王翦老家请他出山。王翦推脱自己有病,劝秦王政找其他人。
秦王政一听这话急了,对王翦说,就这么定了,将军不要推辞了。王翦于是要求秦王给他六十万人马,秦王政满口答应。
为了凑齐这六十万大军,秦国几乎征召了所有能打仗的人。大军开拔,秦王政亲自前来送行,王翦提出请秦王政赐给他一些宅院田地,说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产业。其实王翦是考虑到,自己毕竟带走了一支庞大的军队,秦王政难免有疑心,所以故意做出贪恋财产的样子,表示自己不会反叛,一定会回来。
楚国听说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南下,急忙集结主力迎战。王翦大军推进到平舆,就停下休整。王翦和士兵同吃住,让士兵们好吃好喝,每天都能洗上澡,一点没有着急灭楚的样子。

王翦像
另一边,楚军则是急于求战,因为楚军如果不主动和秦军决战,就只有困守都城一条路,还不如放手一搏。楚军几次挑战,秦军就是不出战,楚军只能撤退。王翦见楚军撤退,立刻指挥秦军追击,在蕲[qí](今安徽宿州南)击败楚军,楚将项燕自杀。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乘胜追击,消灭了残余的楚军,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秦国想灭楚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次终于得偿所愿。
早在秦王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已经尝试过灭楚。秦军在名将白起的带领下,一举攻陷了楚国当时的首都郢(今湖北江陵),楚王匆忙逃走。
在危难关头,楚国春申君上书秦昭襄王,指出秦、楚是最强的国家,现在开战肯定两败俱伤,说服了秦王和楚结盟,转而先攻打韩、赵、魏等国。

春申君像
春申君这次上书,改变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部署,为楚国续了五十多年的命。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春申君的话有道理,楚国确实家底厚,给秦国统一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李信犯了轻敌的错误,而秦王政更是大大低估了灭楚的难度。
公元前226年,秦将王贲奉命进攻楚国。这次伐楚其实是试探性的,没想到结果意外的好,王贲一连夺取了十几座城池。这次进攻让秦王政对灭楚过于乐观,才会觉得王翦要六十万人是怯懦,从而错用了李信。
最终,秦国有惊无险地灭掉了楚国,而楚国屡屡给秦国制造麻烦,奋力反抗秦国,也成了秦国人挥之不去的阴影。直至秦末,依然有人在传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将项燕的儿孙项梁、项羽打着楚的旗号反秦,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也以“张楚”为国号,这都是楚国抗秦留下的“遗产”。
后果
秦灭燕、齐:公元前222年,秦军攻辽东,活捉燕王喜,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秦军进攻齐国,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
结论:秦国先败后胜,成功灭掉了楚国,基本平定了南方。此后,秦军集中力量消灭了六国仅剩的燕、齐,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