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郑武公去世;后果:繻葛之战。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郑武公去世:前743年,郑武公去世。郑武公是郑国第二任国君,在位期间重视商业,开疆拓土,建立新郑作为都城。郑国在郑武公手里成为强国。
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姬寤(wù)生击败发动叛乱的弟弟公子段,将公子段赶到共国。
郑庄公童年很不幸,他妈武姜看他不顺眼,偏爱他的弟弟公子段。原因很简单,就因为武姜生郑庄公时难产。按照现代医学的概念,郑庄公是“臀位”。正常的婴儿是头先出来,可是郑庄公脚先出来。武姜为了生郑庄公,差点丢了命,所以很讨厌这个孩子。郑庄公的名字“寤生”就是逆生的意思。
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很有本事,把郑国建设成中原强国。武姜偏爱小儿子,请求郑武公立公子段为太子,郑武公不听枕边风,还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制度,让长子姬寤生当了太子。

郑庄公即位后,武姜也不闲着,多次请求郑庄公封赏公子段。一开始武姜要求郑庄公把“制”(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这个地方给公子段。但是制是战略要地,郑庄公实在没办法答应,于是武姜退而求其次,替公子段要来了“京”(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这座城。
郑国大夫祭足听说公子段得到了京城,前来劝谏,说京城比新郑还大,人口又多,不能封给公子段,应该掌握在国君手里。郑庄公何尝不知道呢,可是他回答祭足说,我老娘软磨硬泡的,我也没办法啊!祭足说这样下去,即使公子段是您的亲弟弟,也会成为祸患。郑庄公此时说出一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
公子段被封到京城之后,人称“京城大叔”。公子段在京城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在没有得到国君允许的情况下,占领了京城附近的很多地方。公子段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渐呈尾大不掉之势。
郑庄公的叔叔公子吕看到事情不妙,也来劝郑庄公。公子吕气呼呼地说,如果国君你想把郑国交给公子段,那我这就去给他当手下去。如果你不想的话,还不赶紧动手除掉他?可郑庄公还是不着急,说放心吧,他想搞事也得有老百姓支持才行,老百姓绝对不会支持他的。
看来郑庄公早就把这个小弟给看透了。确实是,公子段想要封地,都得让老娘武姜出面,他自己能有什么本事呢?不过是个志大才疏空有野心的公子哥。

表面上,郑庄公不能和武姜翻脸,所以暂时拿公子段没办法,可是假如公子段真的起来闹事,那可就犯了造反大罪,郑庄公再也不用顾虑武姜的面子了。而且,随着公子段越来越过分,以祭足、公子吕为代表的郑国贵族,坚定地站在郑庄公这一边,形成对公子段的孤立。所以,在公子段作乱之前,形势其实就已经明朗了。
公元前722年,公子段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举兵反叛,进攻新郑。武姜在新郑里应外合,准备打开城门放叛军进城。可郑庄公虽然表面上放纵公子段,暗地里却十分留意其动向。公子段还没出兵,郑庄公就得到消息,派公子吕率领平叛大军兵临京城。
俗话说,十室之邑必有忠士,京城作为公子段多年来的封地,又是个大城,也应该培养出一些死党了吧?可是并没有,京城人一看见郑庄公大军,立马抛弃公子段,可见公子段确实没什么本事。公子段孤家寡人,一路逃到共国。从此之后,公子段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叫“共叔段”。

公子段和武姜是一伙的,郑庄公赶跑公子段之后,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北)这个地方,还说不到黄泉不和武姜见面。为什么这么绝情呢?一方面武姜实在太过分;另一方面公子段没了武姜就什么都办不成,必须得拆散他们这对同伙,才能解决后患。
过了一段时间,郑庄公在大臣的劝说下,挖地三尺,挖出泉水来,然后在地下和武姜见面,圆上了“黄泉相见”的誓言。武姜表示追悔莫及,不应该帮助公子段反对郑庄公。这样,郑庄公击败公子段之后,又成功瓦解了武姜和公子段的联盟关系;逃亡在外的公子段没了内应,自己又没本事,再也掀不起风浪了。
后果
繻[xū]葛之战:郑庄公平定内部叛乱之后,专心向外发展,多次对外用兵。在前707年的繻葛之战中,击败周王室的军队。此战象征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预示大国争霸时代的来临。
结论:郑庄公面对武姜和公子段联合图谋作乱的局面,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段,首先在政治上孤立了公子段,然后在军事上击败公子段,最后又使武姜放弃对公子段的支持,可谓是全方位的大胜。解决内患之后,郑庄公逐渐在中原建立起“小霸”的局面,多次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征伐宋、卫等国,并且敢于与周王室对抗,打败周军。郑庄公的事业预示着大国争霸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