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任何表达媒介来描述一年四季的循环都是一种大胆的艺术冒险。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作品中,艺术家需要能够戏剧化、寓言化,甚至陌生化。那么,《四季》是如何用音乐来传达春夏秋冬不同景致的呢?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最为著名的作品。
《四季》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于1725年创作的四首小提琴协奏曲,每一首都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了一年中的一个季节。

有趣的是,与维瓦尔第的大部分协奏曲不同,这四部协奏曲的每一首都附有一首十四行诗,印在首席小提琴手的分谱上。这些诗歌并未标明作者,人们推测是维瓦尔第自己的作品。音乐与诗歌互为补充,为听众们唤起了对四季不同景致的描绘。
维瓦尔第把每首协奏曲分成三个乐章:快、慢、快。相应地,每首相连的十四行诗也被分成三个小节。他费尽心思地将音乐的流动性与文本的诗歌性联结起来,创造了自己的音乐革命,即西方音乐史上已知最早的带有叙事性的音乐,这类音乐后被称之为标题音乐(Programme Music)。

第一首,《春》。这首协奏曲并非完全原创,它借鉴了与维瓦尔第同时代的歌剧《朱斯蒂诺》第一幕中一首交响乐的主题。《春》是法国宫廷的最爱,至今仍被频繁录制演奏。
《春》的乐句长度不一,旋律华丽复杂,有很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节奏以4分、8分、16分音符为主,律动鲜明、规整。在这首的中间部分,描绘牧羊人睡觉时,乐曲中的中提琴部分可以听到他的狗在叫。
《春》
快板
春天来了。
鸟儿唱着节日的旋律庆祝着,
潺潺的流水被微风轻抚。
雷雨,是春天的使者,
咆哮着,把黑暗的斗篷投在天空。
然后等它结束之时,
鸟儿又唱起了那迷人的歌。
广板
在洒满鲜花的草地上,
牧羊人头顶的枝叶飒飒作响。
后来他睡着了,
忠实的狗也在他身边。
快板
春抚大地时,
在风笛的欢快声中,
在灿烂的春光日下
仙女和牧羊人在翩翩起舞。
第二首,《夏》。这首曲子的片段现如今也被用于多部影片中。比如今年在2019年戛纳电影节上映的影片《燃烧女子的肖像》,表达了已分别的情侣,在多年之后重逢时彼此波澜壮阔的心境。

曲中小提琴独奏和其他乐器合奏的多结构关系,将个体与更大的范畴在乐曲叙事中区别开来,主副旋律并置,增加了乐曲的张力。
《夏》
不太快的快板
被太阳点燃的艰难时节
它使人憔悴,
使群羊疲累,
使松树枯萎。
我们听到布谷鸟的声音;
听到斑鸠和雀的甜美歌声。
微风吹拂着,有时却令人害怕
因为桀骜的北风,可能会突然吹过来。
牧羊人颤抖着,
不禁为猛烈的风暴和他的命运
深深担忧。
慢板
对闪电和雷鸣的恐惧,
使他疲倦的四肢无法休息,
就好似蚊子和苍蝇,
疯狂地嗡嗡叫嚣着。
急板
唉,他之忧心,有迹可循。
雷声轰鸣,冰雹不已。
穗芒凋损,谷粟零敝。

《秋》,人与自然的关系已变化到了欢乐,与葡萄酒的季节。音乐中描绘了惬意的秋日庆祝活动。乐曲中的前后两个快板都为F大调,中间的柔板为d小调,用民间歌舞体裁表现丰收带来的欢快情绪。最终表明了,一切都不是徒劳的,人类从土地中丰收满满,却面临着自然世界滥杀滥伐的挑战。
《秋》
快板
歌舞以庆祝劳作之农民,
丰收之喜悦。
被巴克斯的酒点燃,
许多人在睡梦中
结束了他们的狂欢。
慢板
请一定忘掉自己的烦恼,
尽情载歌载舞吧
这个季节
让许许多多的人
从甜蜜的睡眠中
享受了美好的快乐
快板
猎人在新的黎明出发
带着号角、猎狗和枪去打猎
野兽逃跑了,
他们便追随其踪迹;
却害怕和厌倦了
枪,狗,和野兽,
受伤,威胁
他们无力地逃跑,
却疲于奔命,死去。
最后一首,《冬》。维瓦尔第通过配器,加强了乐曲的情感体验。在维瓦尔第的眼中,冬天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严寒、狂风和剧烈冰裂的场景。
在第一乐章中,采用不太快的快板,有连续的同音递进,使用不间断的16分音符,阶梯式的音符形成这一乐章的副部,最后通过和声形式直至结束。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截然不同,采用慢板形式,突出乐曲的不同,第三乐章采用快板。这种巴洛克音乐形式对后来古典音乐的乐章构造有着深刻的影响。
《冬》
不太快的快板
在冰冷雪地里颤抖,
在凛冽寒风中;
奔跑,跺脚,
而牙齿在严寒中打颤
广板
在篝火前平静祥和,
当外面的雨倾盆而下时,
我们心满意足。
快板
我们踽踽行走于结冰之路,
以防突然地绊倒。
却猝不及防摔在地上。
然后爬起,赶快穿过冰面,免得它裂开。
寒冷的北风吹至家里的角落
尽管房门依旧在紧锁。
现在是冬天,尽管如此,
也有它自己的乐趣。

总而言之,无论是流动的小溪,唱歌的鸟儿,还是牧羊人和他乱吠的猎犬;夏日嗡嗡的蚊虫,狩猎聚会的人们,还是温暖的冬日炉火,这都是维瓦尔第《四季》中自然崇高的美学例证。他将听众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音乐事件,在乐曲中增强了大胆而富于表现力的对比的影响。
季节的忧伤与欢乐并存,而正如十四行诗中的最后一行所说,冬日也有自己的乐趣,自然的周期性是世界的某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