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孔子治鲁;后果:孟子周游列国。
文/全历史张君恪
前因
孔子治鲁:公元前500年,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司寇,开始着手治理鲁国,但最终因鲁国卿族“三桓”的反对而被迫离职。
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后,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一行首先来到了鲁国附近的卫国。卫灵公很仰慕孔子,给他很丰厚的俸禄。但因卫国有大臣诋毁孔子,卫灵公没有任用他。
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后,路过宋国的匡邑(位于今河南长桓市),被当地人给包围起来,说是要报仇。孔子他们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几年前鲁国的阳虎带兵经过这里时为非作歹,所以当地人都特别恨阳虎。
恰巧孔子也是鲁国人,他的外貌和阳虎有几分相似。他们向当地人解释也不管用,被围困了五天之后向卫国人求助后才离开匡邑。
这时颜回从卫国赶来,说卫灵公请孔子回卫国。之前孔子让颜回留在了卫国都城,让他在卫国的朋友向卫灵公解释,孔子并没有危害卫国的意图。

卫灵公意识到误会了孔子,于是让颜回去请孔子回来。
之后孔子一行又回到了卫国。卫灵公夫人南子听说孔子到卫国后,就派人去邀请孔子见面。南子颇有姿色,但名声不好,各国都有流传她的绯闻。
实际上,南子是卫国一个颇有权势的人物,她倚仗卫灵公的宠爱掌控着卫国朝政。孔子见到南子后,两人隔着帘子互相跪拜行礼,简短地交谈后孔子就退出去了。
孔子见完南子后,被子路指责,他只好诅咒发誓说自己是清白的。孔子见南子一事引起了后世诸多猜想,尤其是子路为什么因为这件事对孔子感到不满。
后世有人认为南子一介女流能操纵权势,说明了周王朝的礼法制度在卫国已经破坏殆尽了。这正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子路追随孔子,就是为了恢复周礼,不想孔子与破坏礼法的南子有什么瓜葛。
在卫国期间,有一次孔子与卫灵公出行,卫灵公跟南子同乘一辆车,孔子坐后面的车跟着,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意识到卫灵公近女色,而不任用像自己这样的贤能,在卫国看不到复兴周礼的希望,于是又离开了卫国。
孔子继续周游列国,曾在宋国短暂停留,但因批评宋国权臣向魋(tuí)的暴政,被向魋追杀。
孔子只好离开宋国,去往郑国。孔子走到郑国时和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到处找他,子贡听到当地人说:“东门外有个老头站在那边,长得有点类似上古的圣贤,不过神色好像丧家之犬。”
弟子们去东门果然找到了孔子,跟他说起当地人的话。孔子听后大笑,说:“外表都是小事,不过说我像丧家之犬,倒是很准确啊。”
孔子知道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自己想一心恢复周礼,就像丧家之犬一样很难有立足之地。
离开郑国后,孔子一行又到陈国住了三年,见到陈国一直战乱不断,只好离开又回到了卫国。尽管卫灵公对孔子态度还是很好,对孔子的治国方略没有兴趣,一直不任用他。
孔子又离开了卫国,准备前去晋国找大夫赵简子。赵简子之前曾向郑国的贤者子太叔请教周礼,还出兵平定了周王室的动乱。孔子认为赵简子是支持恢复周礼的。
但孔子路上却听到赵简子杀窦鸣犊和舜华的消息。这两人都是晋国的贤臣,曾辅佐赵简子。此外赵简子在晋国“铸刑鼎”,颁布成文法,还和其他卿族相互倾轧,架空国君,完全违背了周礼。
孔子非常失望,改道去了陈国,第二年又去到蔡国居住。当时楚昭王正在招揽人才,听说孔子正住在陈蔡两国之间,就派人去请他。孔子非常高兴,就去了楚国。
但陈蔡两国的大臣们却担心,孔子没有被他们任用,反倒被楚国招揽,楚国本来就是大国,如果孔子让楚国更强大,陈蔡两国就危险了。
于是他们派人包围了孔子,阻止他们去楚国。孔子和弟子们被围困了七天。因为缺少粮食,很多弟子都饿倒了。
后来子贡突围出去,找到楚国人。楚国派兵过来,把他们救了出来。孔子到楚国后,楚昭王亲自出来迎接,准备给他七百里的封邑。
昭王的哥哥子西私下对楚昭王说,孔子非常有才能,而且还有很多贤能的弟子;孔子有了封地后,楚国不一定能制约他们。楚昭王听后就打消了任用孔子的想法。
孔子失望地离开了楚国,这时鲁国传来了好消息。
鲁国大夫季桓子晚年对驱逐孔子一事非常后悔,他嘱咐儿子季康子以后一定要把孔子召回来。季桓子去世后,季康子便派人将孔子接回了鲁国。

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十四年之后,孔子终于带着弟子们又回到了鲁国。虽然孔子名满天下,鲁哀公和季康子都对他礼遇有加,却仍然没人想任用他。
年近七十的孔子只能在家中钻研学术,整理典籍。他根据鲁国的官方史料,编纂而成的《春秋》,成为当时最权威的史书。
孔子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所以通过整理的《春秋》《诗》《书》《礼》《易》《乐》等典籍向世人传达自己的思想理念。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曲阜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后果
孟子周游列国:公元前327年,孟子效仿孔子,率领弟子出游各国。
结论: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是因为当时处于历史过渡期,恢复周礼已经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