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阳虎之乱;后果:孔子周游列国。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阳虎之乱:公元前501年,鲁国卿族季氏的家臣阳虎试图夺取鲁国三大卿族“三桓”的权力,后被“三桓”合力击败。
公元前500年,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司寇(主管刑狱的官员),开始着手治理鲁国。
当时鲁国刚经历阳虎之乱,外部有齐国的欺压,内部有“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专权。
孔子上任后,执法公正严明,鲁国的民风大为改善,不久就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治安环境。
“三桓”之一季桓子有意培养孔子,给机会让他在外交舞台上大展拳脚。

当时齐景公趁晋国衰微时,想迫使周边小国疏远晋国、依附齐国,多次与他们会盟。鲁国也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500年,齐国和鲁国在夹谷会盟。鲁国派出孔子去负责组织会盟事宜。
齐国人得知鲁国派出了孔子,便想设计欺辱这个新手。齐国之前消灭了莱国,俘虏了很多莱国人。这次会盟,齐国准备带着这些俘虏去参加,让他们趁机劫持鲁定公。
会盟之前,孔子考虑到齐强鲁弱,齐国可能会趁机欺辱鲁国,所以特地嘱咐鲁定公带上足够的兵马,以防万一。
会盟那天,齐景公和鲁定公按照流程,登上高台后互相行礼、交谈并互相敬酒、交换礼物。
这时一群衣衫褴褛的莱国俘虏叫嚷着要冲上台去。齐国人根本无意阻拦,准备看鲁定公的笑话。
就在这群莱国人快要冲到鲁定公面前时,台下的孔子快速登上高台,指挥鲁国士兵保护鲁定公,并且大声呵斥齐国人:“我们华夏国君聚会,岂能让夷狄来扰乱!这应该不是齐君安排的吧?”
齐景公没想到孔子会拿莱国人(当时还被视作蛮夷)的身份说事,只好命令卫士赶紧把这些人赶走。会盟这才继续进行了下去。

宣读盟誓时,齐国人擅自在盟书上加上了“齐师出境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等语句,意思是以后齐国出兵,鲁国也要跟随齐国出兵,要不然就是违背盟约。
孔子立即又加上了“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也就是说,如果齐国没有归还鲁国在汶阳的土地,也是违背盟约。
孔子在会盟上以不卑不亢的态度,维护了鲁国的利益。会盟后,齐国按照约定退还了前几年侵占的鲁国土地。孔子的才能受到鲁国人的肯定。
解决了外患之后,孔子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内政方面,孔子试图加强国君的权力,削弱“三桓”。
尽管孔子担任司寇离不开“三桓”的支持。但孔子一直想恢复周王朝的礼法秩序。“三桓”以其权势威胁国君、执掌权柄,是孔子不能容忍的。
孔子削弱“三桓”的想法获得了鲁定公的支持。孔子以大夫封地的城墙不能超过十八尺为由,试图推掉“三桓”城墙超出的部分,史称“隳(huī)三都”。
实际上,城墙不能超过十八尺是周礼的规定,当时已经形同虚设了。指责“三桓”违背周礼只是一个由头,孔子想以此来削弱他们的城池,同时将他们的权势打压下去。
起初,以季桓子为代表的“三桓”是支持“隳三都”的。因为当时“三桓”都住在都城曲阜,真正掌控那些城池的是“三桓”的家臣。季桓子也十分忌惮这些日益坐大的家臣,所以想借孔子的手去打压他们。
孔子先捣毁了叔孙氏在郈(hòu)邑(位于今山东东平县)的城墙。孔子准备向季孙氏的城邑下手时,季孙氏的家臣在费邑(位于今山东费县)起兵反抗,并派兵杀入都城曲阜准备捉拿鲁定公。

孔子在曲阜打退了叛军,之后准备继续捣毁孟孙氏在郕(chéng)邑(位于今山东宁阳县)的城墙。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带兵反抗孔子。
公敛处父对孟孙氏一直很忠诚,他的反抗行动也获得了孟孙氏暗地里的支持。尽管后来鲁定公亲自带兵包围郕邑,但打了很久都没打下来。
此时“三桓”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因为势力强大的家臣已经被孔子和鲁定公打压下去。他们不想鲁定公和孔子的权势过大,开始明确反对“隳三都”。
鲁定公和孔子只好放弃了捣毁郕邑城墙的计划,孔子也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后果
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宣扬儒家的政治主张。
结论:孔子强硬的外交手段抵制了齐国对鲁国的欺压,但在内政方面仍未能消除卿族专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