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相齐:姜齐政权最后的荣光
前因:崔庆之乱;后果:田氏代齐。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崔庆之乱:公元前548年,齐国权臣崔杼杀害齐庄公、与另一权臣庆封先后把持朝政,引发齐国动乱。

公元前548年,齐景公即位后,任命晏婴为宰相,试图恢复霸业。

当时,齐国国运已江河日下。晏婴上任后,面对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在内卿族势力扩张;在外,当时各个诸侯国对实力衰弱的齐国都非常轻视。

一次,晏婴出使吴国,掌管接待的侍从官依照吴王的吩咐,对晏婴说:“天子请见!”晏婴非常吃惊,心想齐、吴都是诸侯国,吴王怎么可以自称天子呢?这不是有意蔑视齐国吗?

晏婴听后就干脆装作没听见,一声不吭。侍从官连喊了三声“天子请见!”。晏婴还是不为所动。侍从官马上报告了吴王,吴王只好亲自出来接见晏婴。

晏婴见吴王出来就问他:“方才听侍从官高喊天子请见。您既然以天子自称,那我今天就是踏上天子的朝堂了。不过请允许我大胆问一句,原来的吴王应放在哪里?”

吴王听后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改变了称呼,行了诸侯国的礼节,与晏婴正式相见。吴国的官员见到这般情景,对晏婴大加赞叹。

晏婴出使楚国

晏婴出使楚国时,楚王想仗着自身实力强大羞辱齐国。楚王见晏婴身材矮小,想嘲弄一番,问他齐国是不是没有人了,怎么会派他来。

晏婴从容回答说齐国都城临淄到处都是人,怎么会没有人呢;齐国让那些贤德的使臣出使贤明的国家,无能的使臣出使无能的国家,他最无能,所以最合适出使楚国了。

楚王羞辱不成,又心生一计。他宴请晏婴饮酒时,两个楚国官员绑着一个齐国人见他,说这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婴说:“齐国人本来就是善于偷盗吗?”

晏婴反唇相讥说:“桔树长在准水以南就结桔子,生长在淮水以北,就成了枳子,果实味道差得很远,原因就是水土不同。这个人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吗?”

晏婴的回答使楚王心悦诚服。楚王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了。”晏婴用他高深的外交智慧,在齐国实力衰弱的时候,维持了齐国的大国地位,提高了齐国的声誉。

晏婴雕像

在内政方面,晏婴面对的是卿族势力扩张。齐景公虽然有壮大齐国的抱负,但又贪图享乐。晏婴时常告诫景公,要力行节俭,减免租税,让利于民。

晏婴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强国力,也是为了笼络民心,树立国君的威望,这样才能稍稍遏制卿族扩张的势头。景公在晏婴的规劝下,下了罪己诏,向国人谢罪。

晏婴还建议景公以礼治国,实际上也是试图用礼仪来约束卿族,让卿族对国君保持敬畏之心。

当时齐国势力最强的卿族是田氏家族。田氏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封地用大斗借粮食给百姓,百姓还粮食时改用小斗,少还了很多粮食。田氏借此笼络了民心,家族势力迅速增长。

田氏让齐景公深感威胁,晏婴提出遏制田氏势力的手段就是礼,以礼来约束田氏的行为。他认为只有礼才能阻止田氏代齐的进程。

其实这也是晏婴的无奈之举。不仅是齐国,当时各诸侯国卿族的势力都在扩张,传统的礼仪已经失去了约束作用。

吴王都敢自称天子了,势力强大的卿族也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这正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晏婴也只是尽可能地延缓这个历史进程。

公元前532年,齐国的四大卿族发生激烈战斗。田氏的田无宇为了夺权,趁栾高两家一起饮酒时,联合鲍牵向栾高发起进攻。

之前驱逐权臣庆封时,栾高两家是给予景公最多支持的。这次栾高也想进入宫中取得景公的支持。

晏婴也被四个家族的人召见。但晏婴保持了中立,拒绝参与其中。之后他被景公召入了宫中,只能等双方交战完毕后再收拾残局。

晏婴画像

后来栾氏和高氏败亡,景公失去了栾高两家的支持,田氏迅速崛起。田鲍两家要乘机瓜分栾、高的财产。

晏婴认为这不符合礼仪,强硬地表示栾、高的财产是属于国君的,田鲍两家无权染指。田无宇把栾、高的财产都献给了齐景公,却在民间博得了好名声。

晏婴维护了国君的利益,但他仍无法遏制卿族势力扩张,尤其是田氏。晏婴曾说:“齐政将归陈氏(即田氏)。”果然,田无宇的孙子田恒在前481年发动政变,掌控了齐国政权。

后果

田氏代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废立齐国君主,完全掌控齐国政权。

结论:晏婴相齐期间,维持了齐国的大国地位,延缓了田氏代齐的历史进程。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