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增兵减灶的故事
前因:逢泽之会;后果:徐州相王。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逢泽之会: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参加,秦国派公子少官参加,齐楚韩等国未参加。

公元前342年,齐国军队进攻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齐魏两军在马陵决战,魏军全部被歼,主帅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后也被杀。

此战齐国的主帅是田忌,军师是庞涓的同窗兄弟孙膑。孙膑来齐国前,也是在魏国效劳的。所以他对魏军比较了解,知道他们瞧不起齐国,觉得齐国人都胆小怕事,他那位同门庞涓,也是个骄傲自负的主。

孙膑

所以当齐国军队行进到大梁附近的外黄(河南民权县)时,孙膑听说庞涓已经率魏军来迎战了,就给田忌出主意说,咱不能硬碰硬,应该利用魏国人的心理。他们不是看不起咱们吗,咱就故意示弱给他看。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是撤退,要显出很疲弱的样子,一交战就败退,引魏军来追;然后减灶,第一天做饭,挖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挖五万人吃饭的灶,第三天挖三万人吃饭的灶。这样一来,庞涓就会以为,齐国的军队不到三天就跑光了一多半,会更放心地追击我们。

孙膑接着分析说,退到哪里合适呢?地形我已经看过了,马陵最合适,那里有一座狭窄的隘道,两边峭壁耸立,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勉强可以通过。咱在两侧山上埋伏,庞涓追到这里就必死无疑。

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两军一交战,齐军就“溃不成军”,一路败退,烧饭用的灶也越来越少。庞涓果然中计,得意洋洋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国人都是胆小鬼。于是他舍弃步兵,带着精锐部队,一路狂追。

赶到马陵时,正好是傍晚。隘道太窄,魏军只能排长队鱼贯而行。到山谷深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只有一棵树上有一片白色。庞涓赶紧让人点火把,看看咋回事。魏军举着火把来到树前,发现树皮被剥掉一大片,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

庞涓知道上当了,下令撤退,但两侧的山峰上,全是提前埋伏好的齐军,此时万箭齐发。庞涓的队伍自相践踏,最后被全歼在马陵道中。庞涓没有出路,自刎而死。

田忌率人掩杀,马陵道外的魏国部队被冲散,太子申被俘虏,不久后也被杀。

魏军大败,跟魏国不和的各国,也是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尤其是韩国。在此之前,韩国因为没参加魏惠王召集的逢泽之会,被魏国惩罚,具体的惩罚方法,是魏将穰疵(ráng cī)领军进攻韩国。韩军不敌魏军,火速向齐国求援。

为什么向齐求援?因为齐国也没参加逢泽之会。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是因为他宣布称王,让各国来朝拜。王是当时最高的等级称号,中原各国,都遵奉周王。

魏国算怎么回事,也配称王?魏国明显是要以王的称号为号令,从而统领各国。这让齐国非常不爽,自然不会给魏惠王面子,也憋着一股劲儿要找机会给魏国点颜色看看。

魏惠王剧照

所以韩国求救时,齐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齐国也留了个心眼儿,不能立马出兵,要等韩魏两败俱伤,到时候再出来收拾残局。所以齐国开始的时候坐山观虎斗,眼见着魏国连续获得五场大胜,攻入韩国腹地,才派出田忌和孙膑。

齐军直奔大梁,也打算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魏军果然撤走大部分围攻韩国的军队,又调拨主力,让庞涓统领,迎战齐军。马陵之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马陵惨败后,韩国开始反攻,击溃外围的魏军后,将其驱逐到韩魏边境;赵国也趁火打劫,从北部攻入魏国东郡;秦国也趁机发起了收复河西的战役。魏军本就元气大伤,还东南西北四面受敌,被压制得再也没有抬起头来。

后果

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昭侯,到齐国徐州朝见齐威王,并尊齐威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

结论:马陵之战后,魏国时而屈从于秦,时而屈从于齐,永远失去了霸主之位。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