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齐秦两国崛起;后果:合纵连横。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齐秦两国崛起: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和齐威王治理下的齐国,相继崛起,连续击败魏国,使魏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消失。各国都想要采取措施,来改善外交环境。
前334年,魏惠王与韩昭侯前往齐国徐州会盟,会上齐魏两国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史称齐魏相王。这一行为引起连锁反应,各大国纷纷称王。
魏国经过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之后,成为天下第一强国,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国君打遍天下无敌手。前370年,魏武侯去世,继位的魏国新任国君在前344年称王,即魏惠王。
魏惠王敢于擅自称王,也是仗着魏国强大的国力。可是随着马陵之战惨败,河西又彻底被秦国人抢走,魏惠王的日子有点不好过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连续三次打败仗,太子被人抓了,上将死了,国内空虚,简直没脸见列祖列宗了”。魏惠王说的是,桂陵、马陵、河西三次战败,太子申被齐国抓起来杀了,大将庞涓也战死在马陵。

所以魏惠王很清楚,魏国已经失去了天下最强国的地位,齐国和秦国,两大强国一东一西,让魏国腹背受敌。这下该怎么办呢?魏国丞相惠施给魏惠王出主意,既然打不过齐国,不如把齐国捧高一点,这样其他国家也会看齐国不顺眼,就等于化解了齐国对魏国的优势。
魏惠王觉得有道理。这时候,韩国正依附魏国,于是魏惠王拉上韩昭侯一起,在前336年两次朝见齐威王(此时尚未称王)。魏惠王和韩昭侯都戴着布做的冠,以示身份低于齐威王。
两年后,魏惠王和韩昭侯又到齐国徐州朝见齐国国君,并且表示愿意尊齐国国君为王,即后来的齐威王。齐威王礼尚往来,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于是从此以后,齐国的国君也称王了。
这下,赵国和楚国都不高兴了,你们两个以为自己是什么,想称王就称王,还互相承认?于是赵国攻打魏国的黄城(今河南内黄),楚国则围攻徐州,把齐国打得大败。
可是齐魏并不会因为赵楚反对就不称王,毕竟赵楚并不能把齐魏怎么样,而且楚国国君一直就自称楚王。

几年之后,秦国凭借商鞅变法积攒了强大的国力,连续多次打败魏国。接着,秦国准备采取张仪的连横之策,想把韩魏拉进自己的阵营。
于是,在公元前326年,秦国把占领魏国的几座城还给魏国,第二年邀请魏韩的国君会盟,秦国国君在会上称王,并且承认魏、韩都是王。
张仪的对手,主张合纵的公孙衍,为了破坏秦国的连横之策,在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五国君主相会,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
但是齐国又不高兴了,齐国觉得中山国太弱,而且是蛮夷,不配称王。可齐国只能嘴上反对,又没有能力灭掉中山,就算中山称王,齐国也没办法。

不过,公孙衍团结五国反对秦国的计划也没成功。秦国这时候还没有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实力,其他国家觉得没必要盯着秦国不放。所以五国相王之后,大家就散伙了。
最终,在各大国势力比较均衡的情况下,承认对方国君为王成了一种外交手段,各大国纷纷成为王国。
后果
合纵连横:在天下各国大致处于均势的情况下,除了纷纷互相承认王号之外,各国开展了复杂的外交手段,拉拢盟友,攻击敌人。各国时敌时友,纵横家奔走列国,战国中期的这种形势被后人称为合纵连横。
结论:战国中期,各国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国力增强,魏国的优势不再。所以,天下进入均衡的状态,各国都想用外交手段来谋求突破,所以出现了徐州相王、五国相王等事件。各国称王之后,在纵横家的串联下,合纵连横,局势混乱不堪。本来存在感就很弱的周王室,在这一过程中,连露面的必要性都没了,所谓的天下共主,彻底没人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