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灭中山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前因:1.中山国复国;2.胡服骑射;后果:中山国国君被迁走。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1.中山国复国:公元前380年,中山国被魏灭国20年后复国,复兴后的中山国在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曾在公元前377和376年进攻中山国,结果战败。

2.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建成强大的骑兵军团,国力大增。

公元前307年,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建立强大的骑兵团,为消灭中山国,开始频繁发动战争。经过数次战役,赵国逐渐蚕食中山国土,最终废黜中山王尚,立国350年的中山国,自此永远消失。

中山国是赵国几代人心中的痛,因为中山是赵的“国中国”,把赵境分成南北两段。之前赵简子赵襄子就想将其消灭,可惜都没有打过中山。

中山国还特别不安分。

赵武灵王清楚地记得,父亲赵肃侯统治时,中山国就跟两国联合攻打赵国。当时,中山人掘开槐河(今河北南部),用河水围困赵国镐邑(隶属于今河北省石家庄),赵军损失很大。

而赵武灵王继位后,有一年,、魏、联合赵国和中山国,约定相互称王,他赵武灵王都没好意思称王,仅称了君,但小小的中山国君,却堂而皇之地称王了。后来,中山国又趁燕国内乱,占领燕大片土地,还惊动了周天子前来祝贺。

这让赵武灵王如何能忍?所以消灭中山国,一直是他的第一战略目标。他甚至在两国边境建了高高的望台,时刻关注对方动态。

所以当胡服骑射取得成效后,攻打中山国马上提上了日程。

然而,此时赵武灵王最担心的,却不是打不过中山国,而是别人见不得他独吞中山,出兵干涉。尤其是齐国,由于它跟赵国接壤,所以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关系一直不好。齐国曾多次联合魏国攻打过赵国,而中山处在魏齐之间,常被齐国用来牵制赵国。

所以,在大规模开打前,赵武灵王还必须争取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让各国对发兵中山国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么,赵武灵王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与联合。当时各国的混战,大体分为两个集团:一方以秦为中心,另一方以齐为中心。而齐国容不下赵灭中山,所以为牵制齐国,赵武灵王就跟秦搞好关系,他趁秦武王去世,护送公子稷回秦即位,是为秦昭王。昭王感恩,自然事事站在赵国一边。

这还不够,他还要尽可能鼓动各国混战,让他们无暇管别的事。

秦齐一度讲和,齐派孟尝君入秦为相,赵武灵王就派使臣到秦国,对秦昭王说,孟尝君虽为秦相,但事事肯定优先照顾齐国利益,这对秦国来说,可是个隐患。秦昭王“醒悟”,囚禁了孟尝君,秦齐再次交恶,又打了起来。

赵武灵王还用类似的方法,劝魏国连秦伐,拆散了楚魏联盟,引发又一轮混战。

尽管如此,在大规模发兵前,赵武灵王还是向秦、齐、楚、魏、韩五国分别派了使臣,打算让各国安心。

使臣跟各国国君说,我们赵国和中山国是世仇,打中山是完成祖上的遗愿,并不是因为我们想称雄称霸,日后也不会妨碍各国势力扩张。各国混战,确实也没精力管赵国,所以,各国都提前对赵武灵王的军事行动,表示了谅解。

外交准备完成后,赵武灵王发动了一系列针对中山国的战争。

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三路大军从南面进攻,大将牛翦从北面进攻。此战打进了中山国腹地,夺取7个邑,中山国又主动献上4个邑求和。

此后,赵国又数次进攻,每次中山国都割地求和,最后几乎无地可割。公元前296年,赵军攻入中山国都,将国君尚迁到肤施(今陕西榆林南),中山国终于灭亡。

赵国前后对中山用兵10年,各国从未干涉,足见赵武灵王外交的成功。

其实,从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四路大军攻入中山国腹地,中山灭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赵武灵王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北方“三胡”(楼烦林胡东胡),后来,干脆把君位让给儿子赵惠王,自己则专注于西北,所以前296年的中山灭国之战,其实出自惠王之手。

可见,灭中山虽是赵武灵王的第一战略,却不是最终战略。他向北拓边千里,甚至打算挑战秦的权威,使赵一度呈现与秦、齐鼎立之势。

后果

中山国国君被迁走:公元前296年,中山国国都灵寿被赵国占领,中山王尚被迁到肤施,中山国也就灭亡了。

结论:中山号称千乘之国,被称为战国“第八雄”。中山国是战国最先灭亡的大国,赵武灵王由此开始,带上赵国走上发展的巅峰。

阅读数 7.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