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中山国复国;后果:中山国亡国。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中山国复国:公元前380年,中山国被魏灭国20年后复国,复兴后的中山国在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领土分割开来,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曾在公元前377和376年进攻中山国,结果战败。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让公卿贵族和士兵穿胡人的衣服,让军队练习马上射箭的技能。赵国因此建成了强大的骑兵军团,开疆辟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推行胡服骑射的想法,赵武灵王已经酝酿至少一年了。一年前,他就到北方边界考察过,那里跟胡人接壤,可以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视察,他想明白了一件事:北方的楼烦和林胡经常骚扰边境,赵国总拿他们没办法,那是因为胡人擅长骑射,灵活得很。而中原民族,主要靠步兵和战车。战车虽然冲击力强,但在崎岖的山地是用不上的,而且目标大,容易被弓箭射中。所以步兵和战车的组合,往往敌不过胡人的骑兵部队。
胡人为什么擅长骑射呢?因为他们的衣服方便:短上衣,袖口很窄,穿长裤。而中原人穿宽袖长袍,乘战车没问题,但根本骑不了马。所以,赵国要想变强,改穿胡人的衣服,练习骑射,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但赵武灵王知道这事不太容易操作。因为中原文明社会,跟落后的蛮夷学习,老百姓肯定想不通。他找心腹大臣肥义和楼缓商量,他们很支持赵武灵王的想法。但怎么解决老百姓的抵触情绪呢?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国君和贵族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他带着楼缓、肥义先穿胡服上朝,再说服上层贵族也同样做。有他们的示范,老百姓的阻力肯定就会小很多。
楼缓和肥义是没问题的,至于其他贵族,赵武灵王打算先从叔叔公子成突破。公子成是贵族的核心人物,说服了他,其他人就容易了。他命人去见公子成,请他支持自己,穿胡服上朝。
公子成却很抵触,他的顾虑是,衣服是身份的象征,是礼制的组成部分,穿胡人的衣服,就是抛弃遵循已久的礼制和传统,不但他自己想不通,他觉得其他贵族也不会配合。为表抗议,他干脆称病不上朝。
赵武灵王却很执着,你不是称病吗,那我亲自登门拜访。
见到公子成之后,他苦口婆心地说,叔叔啊,我要穿胡服,可不是为了好玩。你看咱们国家,可是四战之地,被秦、魏、燕、齐包围着,北面有彪悍的楼烦、林胡和东胡,中间一个中山国,把咱们截成两半。
为今之计,是先解决中山这个心腹之患,再解决北方“三胡”的扰边,完后才能安稳地在中原立足,甚至跟各国争霸主。咱老祖宗赵襄子和赵简子就想解决中山和“三胡”,但打不过。穿胡服方便骑射,是为了发展骑兵,是自强,这可是继承祖宗遗志,叔叔可千万别忘了老祖宗兵败的耻辱啊。
一席话说得公子成无地自容,连声应承,第二天就穿着胡服上朝了。贵族里还有想不明白的,赵武灵王也像对待公子成一样,耐心讲解,终于把大家都说通了。这样,国君和满朝文武都穿了胡服,他又下令,普通士兵改穿胡服。

他们穿的胡服是什么样的?史书记载并不详细,大概就是,上面穿紧身、窄袖子的短上衣,下面是长裤,系皮带,穿马靴。
第一步完成后,赵武灵王开始组建骑兵部队,这些他早就筹划好了。
他在跟胡人接壤的代地(今河北省蔚县周围)建训练基地,因为这里有合适的马匹,有适合骑兵训练的草原。然后从步兵中选拔优秀人才,集中在代地练骑射技能。很快,一支有模有样的骑兵团就练好了,这也是历史上中原民族第一支骑兵团。
后来,随着对胡人战争的胜利,他又在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设训练基地,还吸纳胡人的骑手、马匹,补充自己的骑兵队。
赵武灵王带着这支不断壮大的骑兵军团,四处征战,灭中山,伐三胡,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威震天下。后来他将国君之位让给儿子,自己专心经营西北,想从九原奔袭秦国。
但可惜后院起火,两个儿子夺权,他也遭沙丘之乱,年仅45岁就被囚禁而死。至于他是否有能力跟秦国一争高下,则成了永恒的谜团。
后果
中山国亡国:公元前306到296年,赵国经过数次大规模的战斗,逐渐吞没中山国土地,最终废除中山国国君,消灭中山国。
结论:中原政权骑兵部队的组建,就是从赵武灵王开始的。胡服骑射的推行,改变了战国七雄的力量对比,赵国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打破了齐秦两强东西对峙的局面,一度出现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