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

作者:查尔斯・狄更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石永礼 出版年:1996-08
在英国文学史上,查尔斯·狄更斯是除莎士比亚之外最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家之一。而提起狄更斯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到《双城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狄更斯47岁迟暮之年创作的作品最富有他的特色。狄更斯也曾表示,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无比激奋”。在写作过程中,“人物所做的事物和他们所受的苦难,全都好像我的亲身经历一般。”
《双城记》的“双城”指的是巴黎和伦敦。这本书于1859年首次出版,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围绕着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法国革命党人展开的故事,描述了法国大革命从萌芽,到发展直至最后爆发的全过程。在全文开头,狄更斯就用这样一段话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这种对于现实世界的映射和揭露也一直贯穿于狄更斯30多年的创作中。这与狄更斯的个人经历有关,因为父亲在他11岁的时候就因无力偿还债务而入狱,狄更斯12岁便被迫辍学独自谋生。童年时代的心酸经历,使他对不幸的弱小者产生深深的同情。
16岁时,狄更斯获得到民事法庭做速记员,并为《议会镜报》采写新闻报道的机会。这两份工作让他进一步了解到法院和议会政治的肮脏内幕,为他后来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1857年,狄更斯偶然受邀和孩子、朋友一起出演了威尔基·柯林斯的剧本《冰海深处》。在舞台上,狄更斯饰演的是一位老船长,他与另一个年轻男子同时爱上了一名单纯的少女。最后,为了不让自己所爱的人伤心,狄更斯扮演的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救下了自己的情敌。这个角色和《双城记》里代替情敌达尔内走上断头台的卡尔顿非常相似。其实,按照原计划,这个牺牲自己生命去拯救情敌的青年本该是《双城记》的主角。
可是在动笔前两三年,狄更斯看到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经济萧条和寡头政治的腐败无能,他开始担心法国大革命的惨状将会在英国重演。有感于此,狄更斯改变了《双城记》的故事脉络,决意向当权者和广大读者发出警告。
为了更好刻画法国人民的状况,书中提到了含冤入狱的空白逮捕令、攻占巴士底狱等事件,均有史记载,并非杜撰。事实上,在动笔写《双城记》之前,狄更斯的好友托马斯·卡莱尔曾给他送来两大捆法国大革命的史料。但狄更斯根本没看,只熟读了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因此,读者不应当将《双城记》视为一本历史小说,或是革命史,狄更斯只是想通过这些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唤醒人们对暴政的认知——危机尽在旦夕,流血只会造成更多的流血。
而这种呼吁在当下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他的小说不断地被改编成戏剧在伦敦20多家剧院上演,在他去世后的100多年里,他的小说又不断被搬上银幕。
传记作者卡莱尔·托曼林在《卫报》撰写纪念文章《一封写给查尔斯·狄更斯200岁生日的信》中声称,倘若狄更斯生活在今日英国,他也会看到社会依然被伊顿公学毕业的富人们所掌控,而穷人仍然依靠过期食品以及慈善组织的衣物窘迫度日。当然,与狄更斯真正的时代所不同的是,他也许会学会并且欣然接受电脑写作,然而他永远不可能整天被媒体追打手机,同意接受BBC的采访。即使在今日英国,狄更斯也一定会满腔愿意,再次描写社会的各种鸿沟。